重磅阅读(孙月美):普园的窗子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重阳节后的周六,清晨,我们踏着薄雾,驱车前往位于大洞山南麓,三面环山的茱萸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药师佛道场,始建于北魏,历经兴衰,重建后由星云大师亲题寺名并主持开光典礼。步入山门,沿坡而上,层林尽染,谷壑清幽,舒畅清明。值此古琴研修班成立三周年之际,我们来到这里,共赴一场大洞山与圣水湖的山水清音之约。
推开寺院旁普园虚掩着的门,几株山楂,顶着满树的红果子,在金色的阳光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穿过庭院,步入茶室,一间几百平的禅意茶室闯入眼帘,今天的雅集就在这里举行了,一种紧张悄然而至。安置好古琴,不经意地抬头望去,只一眼,便怔住了,周遭的一切仿佛都已远去。偌大的玻璃窗外,一株芭蕉,在暖阳中,已然婷婷而立。“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美,往往是宁简勿俗的。在简淡的景致中可以窥见园主人的清雅,因为真正的风雅是源自对心性的持守,而非对器物的堆砌。那一刻,我想到了先生写的子夜随笔--《杜甫的窗子》……
午时两点,茱萸寺住持海德法师开示后,先生为此次活动赋能。先生对这次举行雅集的“普园”的解读可谓是妙语连珠:普园的“普”是普天之下的普;是普度众生的普;是普普通通的普;也是普及的普、普遍的普。“普”才是道,道无处不在,道就在当下。先生的讲话总是充满智慧: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如果我们是一个至善之人、大善之人、纯善之人,老天就会护佑我们,我们就会心想事成。这时,茶室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今天的窗外,阳光格外灿烂,一扫前段时日的阴霾雨水。
先生更精彩的讲话是对弹琴四重境界的解读。这四重境界分别是:我看得到;我听得到;我感觉到;我知道。第一和第二重境界对应的是眼看、耳听;第三重境界是心感。心可以无穷大,能在瞬间把宇宙纳入心中,所以琴者要把一颗心修得光光明明、无私无染。弹琴的最高境界是第四重:我知道。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琴道之极,不在弦指之间,而在人与万物同频的那个刹那。正如伯牙子期之于高山流水。
先生的赋能总是温暖又慈悲。在分享即将结束时,先生说到:“今天有德如海的法师,有慧如日月的老师,还有大德的园主,现场还有许多大能量的老师来护持。这次古琴演出怎么弹都美,怎么唱都好,让我们带着恭敬的心、安静的心、干净的心去享受这一场精神和文化的盛宴吧!”听闻先生说到这里,坐在我前面的侯瑞华老师转过身来,我们相视一笑。这一笑顿时让身心放松,充满自信。
这次汇报以古琴弹奏为主,辅以洞箫配乐;形式有合奏、独奏,弹唱,还有师生同台演奏等。今天的演出,除了参加合奏,我还有一个独奏节目。这首琴曲我曾在古琴研修班一周年演出过。记得当时紧张至极,以至曲子都没能正确地弹奏完整。今天的三周年庆典,我再次弹奏这首曲目,多了份从容自信。演出结束后,古琴班班主任徐明慧老师对我的弹奏给予了肯定。我知道,这是明慧老师对我的勉励。我唯有好好习练,才不辜负老师的悉心教导。
为了筹备这次三周年庆典,班长李艳秋老师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艳秋老师为了保障庆典圆满举行,整台庆典没有参演任何一个节目,而是全身心的服务大家。这次活动参与的有三十多位老师,而上台演出的只有三分之一。大多数老师都是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地服务着,大家的这份爱温暖着在场的每位演出者。
这让我想起今年9月6日,古琴班开学第一课上先生的赋能:书院所有活动都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大家在活动中,琴艺更加精进了,对琴道的体悟更深了,师生的感情更厚了,同修之间更了解了。先生说到,书院的古琴班庆典不是表演,而是修行状态的展示。如果能量不足,弹出的琴只有音量,没有能量。能量从哪里来,从生命状态中来,生命状态好,人琴合一,传出的就是能量。先生还告诫我们,在书院古琴班要完成三突破:第一是基本技能的突破;第二是自我的突破;第三是心性的突破。即从指法到心法,最终无法的境界提升。这何尝不是修身的过程啊!先生多次强调,修身就是修心,生命的本质就是能量。
午后斜阳穿窗,光影投于茶席。普园的窗外,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一扇窗,是屋檐下的画框,框住四季流转。窗在诗词中,是景,是情,是无声的对话,亦是心灵的留白。古人以窗为眼,观天地万象,悟人生真谛。“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笔下,窗里有江山,也有家国情怀和圣人胸襟。普园的窗子有什么呢?有洞山的云、圣水湖的水;有先生弘道的事业;还有我们追随先生的心……
感恩所有遇见!感恩先生的智慧引领!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国学启蒙班主班教师、2022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编辑组成员 孙月美。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1月5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