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又是一年收获季,正是在这样的时节里,先生亲临南通,开展了两天四场讲座,犹如法雨甘露,浸润了南通这方净土。
9月17日、18日,两天的讲座早已落幕,先生也于19日启程离开南通,但他将满满的能量留在了这里,持续滋养着我们的心田。这些天来,我始终以法喜满满的状态迎接生活,心中满是幸福——生平第一次,我真切品尝到了法雨甘露的真谛。此刻,我愿以最质朴的心,镌刻下这段美好回忆。
9月11日晚21:04,我接到了先生的电话,得知他要来南通讲学,且会停留两天。当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太好了!先生终于能来南通讲学了!”往常21:00就休息的我,此刻竟毫无睡意,立刻着手编辑信息,想尽快将先生的南通行程发到各个群里,方便大家提前准备。我的心愿很简单:尽可能让身边的有缘人都收到这份讯息。
接下来,我本想为先生预订往返车票和酒店,可询问具体出行时间时,先生却回复:“往返车票我已经自行解决了,酒店就安排在书院附近最简洁的即可。”面对如此慈悲的先生,我一时无言以对,只回复了一个哭泣的表情——那是感动的泪水。父亲疼爱孩子,大抵也不过如此吧!这份深埋心底的感激,化作了前行的力量。从11日得知先生要来南通起,我便一直在思索如何推广此次讲座。这一次,我没有像以往那样逐一邀请他人,而是不断更新朋友圈和群通知,因为我深深记得先生的一句话:“能走进课堂的人,不是喊来的,而是他的福分与缘分到了,自然会来。”
事实也印证了这个道理:此次四场讲座场场爆满,到场的几乎都是陌生面孔;反而那些我觉得“应该来”的亲戚朋友,有很多最终还是擦肩而过。这足以说明,能走进先生的课堂,靠的是自身的缘分与福分,而非他人的邀约。接下来,我想循着先生两天南通之行的足迹,重温那些珍贵瞬间。
思绪瞬间拉回9月17日下午16:30——我和罗老师,还有从上海来的吴老师,一同前往南通高铁站迎接先生。我们像盼着家长归来的孩子,分别守在几个出口,翘首以盼,都想成为第一个见到先生的人。我们先紧盯大屏,待G3295次列车显示“正点抵达”后,立刻将目光转向出口,看着乘客们陆续出站,却迟迟不见先生的身影,我凭着以往的经验跟大家说:“先生向来习惯让他人先下车,所以总是走在最后。”
终于,我们从人群中找到了先生——他目光慈祥而坚定,身姿挺拔,步伐稳健。那一刻,我忽然联想到了革命时期的鲁迅先生:或许是因先生在《子夜随笔》中提及,发愿要做“第二个鲁迅”;或许是先生奔走于全国各地讲学,分秒不空转、一心一意弘道的身影,让我自然而然地将他与鲁迅先生联系起来。
下了高铁,我们直奔海门读书会。一路上,先生完全像父亲一般,直言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我全神贯注地聆听,心中满是幸福——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何其有幸!这般场景,像极了小时候放假回家,父亲在耳边细细叮嘱的模样。
不知不觉便到了海门有无轩读书会,王总依照先生的意愿,准备了简单的素宴:清清爽爽的白粥,实实在在的馒头。简单用餐后,我们来到读书会现场,这里早已座无虚席——有从上海来的、南通本地的,还有从通州金沙赶来的老师,大家都是为追随先生而来。
第一场讲座,先生分享《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认识心态”。他开门见山:“人来到世上,莫过于做两件事:一是发挥天赋、利益大众;二是认识自己,挑战短板,提高能量。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能量,而非官位、名利、财富……”接着,先生分析了圣人心态与俗人心态的差异,最后告诉我们:想要获得能量、增长智慧,答案便是“无我利他”——助人、帮人、成就人。
到了集体分享环节,我因事提前离开了,没能参与其中,但心中十分清楚那个当下的感悟:“知道”与“做到”之间,隔着最长的距离,而我必须好好践行,缩短这段距离。
第二站,是次日上午9:00在啬园北大门集合,由先生带领我们游学啬园。我们8:30便提前到了门口,随后,从如皋、如东等四面八方赶来的老师陆续抵达,大家都早早等候,生怕迟到一分钟。
我们排着长队,跟随先生走进啬园。首先来到一块写着“追远”二字的门牌前,先生为我们赋能:“‘追远’,就是与祖宗先人们‘连根’。想要连根,是有密码的,就像房间里的WiFi,没有密码,即便满格信号在身边,也只能白白看着,连不上网络……链接祖先的密码,一是祭祀;二是做一个光明磊落、心灵无染的人,唯有如此,心灵才能自然而然地连通天地能量。”
接着,我们来到张謇先生生平事迹长廊展览区,先生重点分享了“如何陪伴孩子茁壮成长”“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说:“教育从来都是大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要努力活成孩子的样子,而非要求孩子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尤其当我们走到讲述张謇先贤故事的牌坊前时,恰好响起“9·18”防空警报。先生当即停下脚步,带领我们一起双手合十、闭上双眼,共同祈祷:“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与这句话“印心”,当时心中的庄严感,难以用言语形容。
来到张謇先生的墓地,先生带领我们围绕墓地默哀,绕墓三圈。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内心的虔诚——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恭敬之心油然而生。我相信,从今往后,再去拜谒先贤烈士纪念地或祖宗墓地时,我定会肃然起敬、虔诚祭拜,因为先生已经给了我“密码”,让我能时刻链接天地能量。
第三场讲座,是在中南读书会分享《道德经》第六章“天地之根”。这场分享中,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时尚是一时的经典,经典是永恒的时尚。”可如今的社会,太多人被“短暂的时尚”所裹挟,却忽略了“永恒的经典”。
第四场讲座,是在我们笃行书院开展的《做孩子生命成长的贵人》专题分享。为了做好这场讲座的服务工作,志工老师们早早来到书院准备。我们原本预计到场60人,最终却有110人挤在70平方米的教室里——空间狭小、人数众多,空调温度降不下来,大家的汗水直往下淌,却没有一人表现出躁动不安。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聆听,席间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场面,实在妙不可言。也正因这高能的场域,先生的讲座比原计划延迟了30多分钟——原本预计21:00前结束,最终到21:30仍意犹未尽。
讲座伊始,先生引用了习主席的一段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这几句话,足以说明家长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接下来,先生围绕“家长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正确认识孩子”展开分享,他说:“我们要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要充分肯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做自己。”
先生还特别强调:“孩子不用管,全靠父母德行感。”我们只需专注自身修行,做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事业和谐、社会和谐,修好“玄德”,自然而然就能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贵人”。
讲座最后,先生赠予我们每人“三千万”:“千万要百分百接纳,千万要百分百感恩,千万要百分百祝福!”大家带着这“三千万”,心满意足地缓缓走出明德堂,脸上洋溢的笑容,便是对先生两个多小时付出的最好回馈。
先生此次南通两天之行、四场讲座,如法雨甘露,清润了江海大地,更滋养、富足了我的心灵。未来的日子里,我唯有努力缩短“知道”与“做到”的距离,老实听话、认真践行,才不会辜负先生的厚爱与期待!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7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负责人、南通市“五好家庭”
田海燕。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