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安宁老师文章:以道为灯,照亮孩子的成长路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周六的温馨午后,插一瓶鲜花,燃一支清香,静下心来,聆听先生在第74期启蒙班家长学堂为我们解读“《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
谈及教育,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严密的监督、不断地批评,或是以自身意愿来规划孩子的人生路径。然而,真正能够滋养孩子一生的教育,却蕴藏在更为朴素、更具智慧的“道”之中。先生说:“《道德经》中处处都充满了睿智的教育观。”
先生强调:最有效的教育是“行不言之教”,而不是喋喋不休的监督、批评与指责;最智慧的教育是“处无为之事”,而不是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最美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上善若水”的品质,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考试得高分;最有力的教育是培养孩子“慈俭让”的美德,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知识学习;最高明的教育是培养孩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能力,而不是去追求高学历和高学位;最圆满的教育是引领孩子走进“众妙之门”,了解大道规律,走上修身证道之路,实现一世解脱到永远的终极使命。
先生的话总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有一次傍晚接孩子放学,校门口的人流逐渐散去。我看到一个小男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沿着人行道走了许久,频频回头张望,却始终没能在人群中找到家长的身影。他停下脚步,小小的肩膀微微垮下,带着几分失落转身,打算走回学校门卫室。刚迈出两步,就听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男孩猛地顿住,疑惑地转过头,眼中仍带着未散去的茫然。当看清不远处挥手的爸爸时,他眼里突然有了光,所有的失落瞬间烟消云散,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他一边欢快地喊着“爸爸”,一边甩开步子,跌跌撞撞地向那个身影跑去。
这一幕,如同小石子投入心湖,泛起熟悉的涟漪。原来,对孩子而言,一天中最治愈的时刻,并非课堂上的表扬,也不是与小伙伴的嬉闹,而是在校门口看到那个专属自己的“等待”。那奔向家长的身影,蕴藏着他们一天里最纯粹的开心与幸福。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佳的教科书。你认真生活,孩子自然会懂得自律;你待人温和,孩子自然学会包容。喋喋不休的指责只会引发孩子的抵触,而无声的示范却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榜样的种子。想要孩子热爱阅读,自己先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想要孩子懂得礼貌,在与他人交流时主动说“谢谢”、“麻烦了”。发现孩子乱扔玩具,不要指责“你怎么总乱丢”,而是默默捡起放回收纳盒,下次孩子很可能会模仿。
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并非将孩子打造成自己期望的模样,而是尊重他们的天性与选择,助力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强制安排的人生或许看似“正确”,却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热情;适当放手,让他们在试错中成长,反而能培养出更鲜活的生命力。考试高分能带来一时的优势,但如水般包容、坚韧、谦逊的品格,才能支撑孩子走过漫长的人生。教会孩子体谅他人、面对挫折不放弃,比要求他们次次考第一更有长远的意义。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善良的底色、节俭的习惯、谦让的胸怀,才是孩子立足社会的根本。懂得关爱他人、珍惜资源、尊重不同,这样的孩子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信任,在生活中保持从容。
“为学日益”是积累知识、增长技能,“为道日损”是简化欲望、回归本心。教育不应仅追求高学历、高学位,更要教会孩子在学习中沉淀自我,在成长中守住初心,不被外界的浮躁所裹挟。我们要引领孩子通过“为学日益”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再通过“为道日损”不断摒弃不合道的念思言行,直至损无可损,生命便走向了自在和圆满。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改造”,而是一场“唤醒”。以“道”的智慧陪伴孩子,不急躁、不控制、不功利,方能助力他们成长为有温度、有力量、有方向的人。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4组成员、2022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第74期童蒙养正2班小弟子邢彦昭家长、家长学堂义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