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周广华老师文章:每天会做一件“微小而确定”的事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这个月我担当咱们六实谦虚柔和组的组长,感觉我置身在一群能量满满的人群之中,不是我在引领,而是被共修组里的能量推着往前走。我和固定组长马红老师商量着,去矿大南湖校区共修,那里的花都开了,景色很美,我们想沐浴在高等学府里面,去感受高能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由于考虑得太多,因为担心下雨我们推延了两周时间,结果我们共修的时候虽然天气预报没播报有雨,却真的下起了雨。就在那个时候,先生的教诲在我们的心头响起:“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就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会逢凶化吉,考虑得太多反而会误事。”
九月是能量月,每读一次祈祷文就会感受一次触及灵魂的修行体验,它让我从“能量交换”的视角重新理解生命,从“放下执念”的实践中体会从容,更从“正念利他”的践行中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丰盛。以下是我的几点核心感悟;
一、接纳是关键
祈祷文开篇便揭示了一个真相:“宇宙、万物、人体都是开放的能量体,生命的三层楼(肉体创造层、神性广大层、道性平衡层)始终在进行能量交换。”这让我意识到,过去总抱怨“运气不好”,本质是自我封闭了能量通道——或是执着于过去的伤痛,或是焦虑于未来的不确定,导致内心像塞满杂物的房间,新鲜能量无法流入。
学习后,我开始主动“清理房间”:每天静坐时,想象自己是一棵树,根系深入大地吸收养分,枝叶舒展向天空接纳阳光。这种意象让我逐渐放下对“完美状态”的苛求,转而接纳当下的不完美。比如做事遇到挫折时,不再陷入“我是不是不行”的自我攻击,而是告诉自己:“这是能量流动的信号,提醒我需要调整方向。”当我学会像祈祷文说的“开放的心拥有强大的力量”,反而发现机会开始自然涌现。
二、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接纳
祈祷文中反复强调“放下”的智慧:“能量的获得,不靠抓取,而靠放下”“放下的越多,能量汇聚的也越多”。起初我对这句话充满疑惑:难道追求成功、争取资源是错的吗?直到我读到《道德经》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比喻,才恍然大悟——水的力量不在于争夺,而在于顺势而为;生命的丰盛不在于抓取,而在于空出容器。我尝试在生活中实践“放下”:面对他人的误解时,不再急着辩解,而是先倾听对方的情绪;制定目标时,不再把计划排得满满当当,而是留出弹性空间。当我们放下“必须成功”的执念,转而关注“如何从失败中成长”,心里反而获得了更扎实的推进。这种“放下-接纳-转化”的循环,让我真正体会到“心越简单,气场越强大”的含义。
三、爱是最高频的振动
祈祷文将“爱”定义为宇宙聚合生机的力量,这让我重新审视“利他”的本质。过去我认为利他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但学习后明白:真正的利他是通过照亮他人来照亮自己。就像太阳从不计较“谁接受了我的光芒”,它只是自然地发光,而万物因它而生长。
我开始从小事践行利他:对朋友的一句真诚赞美;对家人的一次耐心倾听;对陌生人的一次微笑……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像往湖面扔石子般激起层层涟漪。前段时间我帮助小区邻居,一位85岁的老人,因老伴突然离世不适应,老人的彷徨失落精神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状态让人担忧。我小心翼翼的为老人梳理思路,一步一步的引领着她走出心魔,眼看着的老人的状态渐渐开始好起来。现在只要在小区院子里见到我就高兴的述说个不停,感激的眼神让我的内心深感安慰。
老人家喜欢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扇等样样精通,甚至想把她会的都想教给我,每天早上一套打下来将近二个小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年龄,而是心的距离。正如祈祷文所说:“好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会吸引滋养生命的缘法”,当我以正念利他时,生活反而馈赠了我更多意想不到的机遇。
四、活在当下
学习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悟是:所有对过去的纠结、对未来的焦虑,都是对当下能量的消耗。祈祷文提到“情绪是流动的能量,允许它存在,它自会流动”,这让我学会与情绪共处。当焦虑来临时,我不再抗拒它,而是像观察云朵一样观察它:“此刻我感到焦虑,它在我的胸口发紧,颜色是灰色的……”奇怪的是,当我这样命名并接纳情绪时,它反而像被阳光照散的雾气般消散。
现在我每天会做一件“微小而确定”的事:认真品尝一口食物的味道,或者只是静听窗外的声音。这些瞬间让我真切体会到祈祷文说的“越专注自己,能量越充足”。原来,活在当下不是要逃避现实,而是以全然的专注拥抱此刻,这种状态本身就在创造能量。
感恩书院,感恩先生。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人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2组成员、2022级国学班弟子、福德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
周广华。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月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