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陈家善老师文章:道法天地间,诗成万古流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汉风先生在福德班的讲堂上,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与《道德经》并置而论,初闻似有不谐,细思则见真知。伟人之诗与先哲之经,相隔两千年时空,却在精神的穹顶下交相辉映,照亮了中国文化深处那条隐秘的通道——个体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共鸣。《沁园春·长沙》不仅是青年毛泽东的豪情抒发,更是老子“道法自然”哲学在革命者胸怀中的壮丽回响。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自然”非仅自然界,而是指万物本然之状态与内在规律。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见“万类霜天竞自由”,此“竞自由”正是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青年毛泽东没有简单欣赏风景,而是以哲人般的洞察力,感知到宇宙间那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流动。这种观物方式,暗合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观道之法——在虚静中把握万物运作的根本规律。
面对“寥廓江天”,毛泽东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这一问,表面是挑战,内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智慧。《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毛泽东不是要以一己意志主宰天地,而是要在洞悉历史规律(道)的基础上,推动时代变革。这种“主沉浮”的抱负,实为对“大道”的体认与践行——明了“道”之运行规律,方能“无为而无不为”地推动历史前进。
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群体意象,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阔画面,展现了毛泽东对集体力量的深刻认知。《道德经》有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真正的领袖力量,源于与集体的融合而非高高在上的统治。毛泽东笔下“同学少年”的集体形象,正是这种“善下之”而成就的“百谷王”气象——个体融入集体,集体承载个体,形成如江海般磅礴的力量。
《沁园春·长沙》最动人处,在于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看似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极致张扬,实则从未脱离对自然规律(天道)的尊重。《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的伟大,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认识并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参与宇宙的创造进程。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超脱与“浪遏飞舟”的豪情,正是这种既入世又超脱的道家精神的现代体现。
汉风先生的讲解启示我们:毛泽东诗词的永恒魅力,不仅在于其革命豪情,更在于它深植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与《道德经》为代表的传统智慧血脉相通。《沁园春·长沙》展现的,是一个青年在天地间定位自身、在历史中承担责任、在现实中开创未来的壮丽历程。这种既具宇宙视野又富人文关怀的胸怀,这种既尊重规律又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仍需汲取的精神资源。
站在人类文明的交汇处,回望《道德经》的玄妙哲思,再读《沁园春·长沙》的壮美词章,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脉络——中国智慧总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回归中超越,这或许正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感恩先生引领。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感恩所有的遇见。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1组成员、志愿者协会义工、福德班教委会委员、福德班书法组顾问 陈家善。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月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