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国学讲坛带大家领悟了汉字与中医文化的魅力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2025年10月12日,周日,秋意渐浓,霏霏细雨温润着古城徐州。清晨八点,彭城书院明伦堂内,2025级国学班第子们已端坐如钟,共赴一场“汉字与中医文化”的精神盛宴。在这菊黄蟹肥的季节,让古人的智慧浸润心灵、滋养生命。
国学讲坛开讲前的一小时,大家共同诵读中华经典和习练养生拳。《道德经》的朗朗书声久久回荡,养生拳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在这一文一武中,深切感受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意和韵味。
九点钟,行毕上课礼,国学讲坛正式开启。彭城书院国学教授、古经方传承人秦商夏老师,开始分享《汉字与中医文化》的精彩内容:
一、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秦老师别出心裁,以一句“喝粥了吗?”风趣地开场——那不只是简单的寒暄,而是对我们健康饮食、生活烟火气的关怀。秦老师从与咨询者一问一答谈起,通过讨论医疗观念、饮食观念和作息习惯,告诉大家“太极米浆粥”对胃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秦老师分享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疾病复发的例子,强调了改变生活作息和饮食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分享
秦老师分享了与书院结缘的经历:2005年,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在网络上,跟随中文电脑之父朱邦富先生学习电脑,从汉字角度开始接触传统文化。2008年,网上漫游,又遇紫林斋主,开始潜心跟随恩师研究并实践古经方,推崇“太极米浆粥”,养护“胃气”。2008年,路过户部山,偶遇“彭城书院”,于是成了“国二班”的弟子。之后,开始以义工身份在书院讲课和服务。
秦老师参加书院的义工活动很多,在国学启蒙班教过小弟子、给国学班大弟子上课、开展专题讲座、为夏令营提供医疗保障等。其中2016国学夏令营的义工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夏令营有70个孩子,全日制,一个月时间。在此期间,秦老师一个人负责所有孩子的医疗,孩子们的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有时十几个人同时感冒,他主要采用食疗和中草药来调理孩子的发烧、鼻塞等不适,30天内无一人因病退出或外出就医。
秦老师认为做义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认为现在孩子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甚至出现了十几岁的大肠癌患者。他呼吁大家关注孩子健康,通晓基本的健康常识。秦老师提倡大道至简,日常饮食推崇喝粥,糊化如浆的粥蕴含的能量,超出我们的想象。疫情期间,他得朋友一家四口,有人服药,有人喝粥,结果喝粥的康复得更快。
三、汉字与文化传承
秦老师娓娓道来,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新生。文化,就是文字化育,其基础是文字。汉字与英语相比,汉字是二维码,而英语是条形码。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汉字的信息量比英语更大,因为汉字的结构更复杂,尤其是繁体汉字。秦老师认为汉字在知识含量、启发智慧和表达精确性等方面都优于英语。
四、汉字与中医文化
秦老师提出:学习真正的中医文化,必从正体汉字入门。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东方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和传承东方文化,包括汉字和中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西医注重手术,而中药在修复受损器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医类别包括:方剂(经方和时方)、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剂是中医的核心,其中经方是太医院的方剂,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时方是验方,没有理论体系。经方又分古经方(桂本)和经方(宋本)。
秦老师说,汉字蕴含着无数中医文化,秦老师列举了“医、胖、脏、食、药、毒、饭”等的繁体字,具体阐明古人的中医智慧。如:医的繁体字是“醫”,其中的“酉”指代酒器,反映古代以酒入药或消毒的传统,如《黄帝内经》中提到“酒为百药之长”。中医常讲,补气血和调气血;津液可化成气,也可化成血。因此,健康的基础是津液。而“氣”和“精”均来自米,告诉大家不要小瞧米粥,其堪比燕窝级别。最后,秦老师借用一个小故事,给我们最诚意的劝告: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秦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又贴近生活,风趣的谈吐与朴实的理念相结合,营造出无比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多次赢得同修的热烈掌声。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