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阅读(李利):一场照见内心的“觉醒”

(2025-10-11 10:57:14)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重磅阅读(李利):一场照见内心的“觉醒”

第三十一期中华智慧女子研修班的晨光,如期漫进书院的青砖黛瓦。我换上红马甲立在礼堂门前,迎候每一位前来的老师与同修——当棉质马甲贴上身的那一刻,“书院主人”的责任感忽然漫上心头。我对着每一张走近的笑脸深深鞠躬,清亮道一声“早上好”。起初只当是重复的礼仪,半小时过去,双腿已酸得发僵,膝盖像生了锈般难打弯,沉重得似灌了铅。可每当老师与同修们驻足回礼,轻声道一句“老师辛苦啦”,胸口那股“被需要”的充实与暖意,便像揣了团温煦的炭火,把整颗心焐得发烫。直到最后一位同修轻步入场,我才悄悄在后排落座。

上课礼毕,国歌旋律响起的瞬间,温热的泪毫无预兆地滑过脸颊——字句里裹着的赤诚,是从前从未有过的真切;紧接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朗诵声撞向礼堂穹顶,铿锵得让人心尖发颤;再到刘老师领诵《朱子家训》,她的声音像春风拂过青麦田,温润又妥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字句落进耳中时,我忽然觉得自己像株破土的小苗,正朝着“道”的方向悄悄拔节,与那份跨越千年的古朴善意,贴得越来越近。

一、一场照见内心的“觉醒”

这两日的课程,于我而言是一场从头到脚的觉醒。从前总自认心地良善:给路边流浪猫添把粮,帮同事整理散乱的资料,见人为难时主动搭话,怕身边人孤单;遇着需要帮衬的人,也愿捐款捐物、有求必应。可当先生讲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却猛地怔住——原来我只做到了前者,对“不善者”从无好言气。就像对亲弟弟,见他好吃懒做、整日无所事事,我只剩满心烦躁,既恨他不争,又束手无策。

直到此刻才懂,真正的善意该如大地包容杂草,如阳光普照万物,不偏不倚;面对“不善者”,更该多捧出几分温暖,用耐心去感化,而非用指责去推开。

二、“柔弱胜刚强”:藏在水纹里的处世智慧

先生谈及“柔弱胜刚强”时,我心中满是触动。这话看似与“强者生存”的现实逻辑相悖,实则藏着更通透的处世哲学。这里的“柔弱”,从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以柔克刚”的智慧——不与困境死磕硬抗,而是用灵活与包容化解矛盾;不追求表面的强势,而是在低调里积蓄力量,等风来再顺势突破。

从前的我总爱“硬碰硬”:与人起争执时,要么急着强硬反驳,要么忙着极力辩解,最后往往让矛盾升级,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为此吃了不少亏。如今才明白,懂“柔弱”的人从不会急于争对错——先静下心听对方把话说完,再用温和的语气讲自己的想法,这份“软”反而能让对方卸下防备,慢慢达成共识;也不会执着于“必须按我的方式来”,而是肯听他人建议,给事情留几分弹性的余地。

就像先生说的,水看似最柔,却能滴水穿石;看似无形,却能包容万物。若我们能学水的特质,以“柔”的姿态面对生活,不逞一时之强,不较一时之短,反而能在复杂的人际与难缠的挑战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真正活出“以柔胜刚”的通透。

三、“孝顺”:藏在细节里的修行

最让我红脸心跳的,是“孝道”那一课。“孝”是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传统,是家庭和睦的根,可我从前竟只懂了皮毛——一直以为自己是“孝女”:父亲患老慢支、肺气肿,肺功能只剩20%时,我连夜买了制氧雾化一体机,天天守着他吸氧、做雾化,看着他从满脸青紫慢慢恢复红润;平日里照顾弟弟妹妹,给爸妈买新衣、约体检,从不让他们为生活操心。亲戚们总夸“你爸妈真有福”,我也暗自觉得做得不错。

可当先生说“孝顺分四层:孝身、孝心、孝志、孝慧”,我才惊觉自己只踩在了最浅的“孝身”——不过是做到了物质上的赡养,让父母衣食无忧。却忘了“孝”更该藏在精神的关照里:父母说“别总买东西,我们啥都不缺”,我只当是客气;母亲念叨“有空多回来看看”,我也总以“工作忙”推脱;意见不合时,更是没耐心听他们说完,便急着反驳,从没想过要尊重他们的想法。

如今才懂,父母要的从不是锦衣玉食,而是陪他们唠唠往事的时光,是说话时被认真倾听的尊重。往后哪怕再忙,也要抽时间回家;记着他们的生日与喜好,偶尔带份小礼物制造惊喜——让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子女的“养”,更是子女的“疼”。

先生还说“娶一个好女子可以富三代”,这话并非夸张。女性是家庭的“定盘星”,一个品行正、有智慧的女人,能把家里的日子打理得妥帖,更能用言行影响丈夫、滋养子女,为家族的长远攒下底气。这里的“富”,从不是只指钱财,更是精神的富足与家风的传承:对丈夫而言,她是受挫时的支撑、得意时的提醒,让他在事业上有底气、生活里有归宿;对子女而言,她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一言一行都在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善良的母亲教孩子感恩,勤劳的母亲教孩子担当,有格局的母亲教孩子远见。这份影响会传三代,让家族在良性循环里慢慢兴旺。

四、“家和万事兴”:藏在传统里的生活哲学

先生用沙漠植物作比,说“连根养根,才能枝繁叶茂”,这话一下子点醒了我。这里的“根”,是我们的家族血脉,也是老祖宗传下的文化与信仰。就像树要长得繁茂,得先让根在土里扎深、吸足养分;人要走得稳、走得远,也得先“连根养根”,从先辈那里汲取智慧与力量。

从前我总觉得祭祀是“做作的迷信”,固执地想“活着时好好尽孝就行,人走了做这些有啥用”。可先生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没看见的“根”:“祖先就是大树的根,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原来祭祀从不是形式,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生者与逝者的纽带,核心是“敬畏”与“传承”——对着先辈的牌位鞠躬,是念着他们的好;讲着先辈的故事,是把家族的精神传下去。这份仪式,能让家人更亲,让后代懂得感恩与担当。

还有“家和万事兴”,这五个字藏着千年的民间智慧。这里的“和”,不是没矛盾,而是有矛盾时主动沟通、愿意包容,少点指责、少点计较:夫妻因生活习惯吵架时,多想想对方的好,别钻牛角尖;兄弟姐妹因小事闹别扭时,记着血脉亲情,别争输赢。家里和睦了,人才能安心拼事业,遇事才有家人撑腰;好家风传下去,后代在外面也能懂包容、会处世,家族自然能长久兴旺。

五、结语:做一束不灼热的光

“连根养根”教我寻根,“祭祀”教我敬畏,“柔弱胜刚强”教我处世,“孝顺”教我待亲,“家和万事兴”教我持家——这些老祖宗传下的智慧,从不是过时的教条,而是能照进日常的生活指南。

来书院前,我曾悄悄许愿:“愿做一束光,不灼热,却能温暖身边的人。”如今想来,像是有冥冥中的指引,让我遇见了先生,遇见了书院,遇见了同修。感恩先生的教诲,让我在迷雾里看见灯;感恩同修的陪伴,让我在同行时不孤单。

往后的日子,我想带着这份觉醒的心,慢慢活成那束光:陪父母多唠唠从前的事,遇着“不善者”时多说句温和的话,在书院里跟着先生一笔一画抄经——以善为舟,向光而行。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2025级国学班弟子、第31期中华智慧女子研修班学员 李利。邮箱收稿日期:202510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