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子夜随笔”(156):呀,这位西方的诺奖得主崇尚中国的文化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博文 |

今天上午,书院的一位老师给我发来信息说“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了,获奖者是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他可能知道我对这样的消息并不太感兴趣,于是又说“这位作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曾多次到中国游访,并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她的妻子是一位汉学家。他还创作了好几本与中国有关的著作。最重要的是拉斯洛热爱老子文化,赞叹《道德经》蕴含‘终极智慧’。他的中文名‘好丘’,意在热爱孔子(丘)。他还非常喜欢李白,曾沿着李白的足迹走访过十座城市,写成游记《只有漫天星辰的天空》。”
呀,一个西方作家,崇尚中国文化,敬仰老子,热爱孔子,喜欢李白,还到中国来游学,写了关于中国的书籍,妻子还是汉学家,这些元素确实值得关注一下。而关注的意义并不在于“了解他是什么人,写了什么书,为何获得诺奖,他的作品究竟怎么样”,而在于“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也就是从这位获得诺奖的作家身上,汲取我们自己生命成长的正能量。
诺奖评委会给拉斯洛的颁奖词说“他那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这句颁奖词不长,很值得玩味。为何说这是一个“灾难与恐惧的时代”?一方面自然的灾害频发,另一方面世界的战争不断。最令人恐惧的是一旦发生核战争,人类文明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繁衍生息因为核战就走到了末日。所以,有的翻译家直接把“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译为“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
正如颁奖词所言,拉斯洛之所以能获得诺奖,而在于他在这样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但我本人可能不会去阅读他的作品,因为文学艺术属于精神世界,多与生命的二层楼产生关联。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建构生命的三层楼上:闻道、行道、悟道、明道、合于道而成为道。这样说并不没有否定其作品价值的意思,世界是开放的,也是多元的,所有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无论哪种作品也都有值得阅读的意义。只是,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观念和选择。我们允许自己做自己,同意允许别人做别人。
作品的终极价值都应该指向生命,关注生命,唤醒生命,提升生命。生命有三层楼:身体、心体、道体;也可以说有四境界:物质、精神、灵性、道德。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通过无我利他的付出,不断为这个世界发出光和热,从而累积功德能量,最终拿到大道的通行证,成为道,成为光,成为无限的爱和创造!现在的书籍浩如烟海,但是真正能引领我们了悟人生真相、走上修道之路的书却寥若晨星。这些书被称为经典。它们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典里所讲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阐释的是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发展规律;提出的是活好与走好的终极方法论。因此才有了“经典一部胜过杂书万卷”的说法。
而经典之中,那些能代表人类最高美德和智慧的、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论语》、《坛经》等。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比如“群经之首”《易经》、“万经之王”《道德经》、“通向智慧彼岸的心要”《心经》等。人生短暂,时光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无论是要实现阅读价值的最大化,还是实现生命的觉醒,乃至超脱,就一定要读经典。福报再大的人就直接读“经”,而福报最大的人才有机会直接读“经中之经”。当然,对于“经中之经”,“读”这个字显得太过苍白无力,用“悟”和“行”可能更合适一些。
此生有幸,走进了“万经之王”《道德经》,随着时光推移,越来越认识到这部经典的无限价值;感受到“读《道德经》就是读自己”的殊胜;寻找到此生弘扬老子道德文化的使命和天命!从此,执此一经,抱一精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用不辍,弘道不息。《道德经》作为流芳千古、誉满中外的不朽之作,奠定了人类哲学智慧之根基,开辟了世界全息思维之先河,是华夏文明的遗传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道德经》的价值历久弥新,有评论说它“不仅是一副当今世界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化干戈为玉帛的灵丹妙药,而且是一盏穿越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人生时空遂道的指路明灯;不仅是开启全球之治、国家之治、社会之治、家庭之治、人心之治等难题命门的金钥匙,而且属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极其重要、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无尽宝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认为“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甚至主张“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拉斯洛赞叹“《道德经》蕴含‘终极智慧’”,他能说出这句话就值得赞叹,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既然“《道德经》蕴含‘终极智慧’”,那就更说明读好与用好《道德经》意义非凡。就文学角度而言,《纽约时报》在20世纪80年代发布的全球文化影响力榜单中,老子凭借《道德经》的普世价值位列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按照"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的规律,我们在有的阅读时间内,就选择阅读《道德经》,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道是宇宙的总本源、总力量和总规律。《道德经》更是生命的使用手册,人是生命,众生是是生命,家庭是生命,社会、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地球、太阳系、银河、宇宙都是生命。学好《道德经》便可解决所有问题,这个“学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而包含“转移、转换、转化”三个阶段。“转移”就是把《道德经》的经文从书本上移到自己的记忆系统里;“转换”就是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经文所讲的要义;“转化”就是把每一句经文都付诸实践,最终把《道德经》的智慧化到我们自己身上,成为一部行走的《道德经》。
有一段介绍拉斯洛的文字说:“1991年第一次到中国,回国后一进家门就向家人宣布‘从今天开始咱们改用筷子!’从那之后,不管他走到哪儿,都不忘搜集与中国有关的各种书籍,关心与中国有关的消息和新闻。在外吃中餐,在家听京剧,不管跟谁闲聊,开口闭口都离不开中国。他尤其迷恋古代中国,崇拜诗仙李白的律动和他无尽的能量。”
拉斯洛赞叹《道德经》蕴含“终极智慧”,真是振聋发聩!他还热爱孔子,又景仰李白,我也一样。如果此生有幸与拉斯洛做一次交流,一定是一件殊胜的事。拉斯洛曾追寻李白的足迹,而我们书院明年春节间的游学计划,就是带领义工老师们举行“追寻诗仙的足迹”心灵之旅。现在,游学路线、踏访景点、诵读事宜、讲学活动等都已确认。万事俱备,只等春节的到来。真好!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汉 风 2025年10月10日子夜 于清风明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