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艳秋老师文章:在时序更迭中感悟“平”的智慧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每到节气之日,我最期盼的就是先生的节气寄语。今天也不例外,早晨睁开双眼,打开微信,首先打开先生的微信,不但有节气解读,还有先生寄语。秋分至,昼夜均分,寒暑相平。内心揣着先生这篇满含温度与智慧的节气寄语,我推着轮椅来到阳台,窗外正飘着微凉的风,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在地面晕开斑驳的光影,恰如这节气般,既有“碧空万里”的明朗,又藏“阴阳相半”的深邃。
作为书院大家长,先生始终以先贤智慧为引,鼓励我们践行“六实”,修身正道,而这篇秋分寄语,便是他为我们推开的又一扇通往传统文化与生命哲思的大门,让我在品读间,对“平”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感悟。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是《春秋繁露》中的一句话,之前我从未思考过其含义。今天,先生通过节气寄语,让我在这个特殊的秋分时节,真正触摸到文字背后的天地规律。古人观天象、察物候,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寒暑交替的节奏中,洞悉“阴阳相半”的平衡之道——看不见的“阴阳”能量在此刻达成和谐,便有了看得见的“昼夜均”“寒暑平”。这并非简单的自然现象记录,而是祖先以“见微知著”的智慧,从有限的时节变化里,探寻无限的天地法则。如今我们身处快节奏的时代,习惯了追逐更快、更高、更强,却忽略了这份平衡的珍贵。就像平日里,我们总被工作、生活的琐事裹挟,要么在忙碌中透支精力,要么在焦虑中迷失方向,很少停下来审视自己的身心是否平衡。秋分的“平”,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浮躁与失衡,也提醒我们,唯有像这节气般,让身心的阴阳达成和谐,才能拥有真正的从容与自在。
而“平”字所蕴含的,远不止自然层面的平衡,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处世哲学与生命智慧。先生在寄语中说:“平常才是道、平安才是福、平淡才是真、平和才养德、平静才生慧!”这一连串的“平”,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古人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洞察。现代人多追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总想着比别人拥有更多财富、更高地位、更大名气,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可祖先却告诉我们,“平”才是最本真、最珍贵的状态。“平常才是道”,意味着道并非藏在玄奥的理论或遥不可及的仙境中,而是蕴含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一言一行的琐碎里。今天正好在校对先生分享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文字稿,看到这样一句话:“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于人乎?”老子以天地做比喻,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并把天地看成生命。而先生则把地球、国家、企业、家庭、婚姻、爱情等看做生命,告诉我们不遵守规律都不可能长久。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是我们践行“道”的修行场。
先生说“平安才是福”,在我这次意外受伤后,我更加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曾几何时,我也执着于追求“波澜壮阔”的人生,觉得只有历经大风大浪才算活得精彩。可当这次小腿受伤、躺在床上无法下地时,才猛然醒悟,原来“平安”二字,是比任何功名利禄都更珍贵的馈赠。就像秋分时节的天气,不冷不热,不燥不湿,让人身心舒畅,这份“平安”的状态,便是生命最安稳的底色。“平和才养德,平静才生慧”,让我想到先生常说的“修身先修心”。一个人若内心浮躁、易怒易躁,便难有宽广的胸怀与高尚的品德;唯有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平静,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洞察事物的本质,生出解决问题的智慧。
先生在寄语中还提到,“平”是道的状态:“方而不割是平,廉而不刿是平,直而不肆是平,光而不耀是平,被褐怀玉是平,和光同尘是平,上善若水还是平。”初读这些句子时,我对其中的深意似懂非懂,可随着一遍遍诵读和理解《道德经》的智慧,我渐渐体会到“平”所蕴含的处世智慧。“方而不割”,是说一个人有原则、有棱角,却不因此伤害他人;“廉而不刿”,是指为人正直、品行高洁,却不锋芒毕露、刺痛别人;“光而不耀”,则是即便自身优秀、有才华,也不刻意炫耀,而是保持谦逊与低调。这让我想到先生自身,他学识渊博、德行高尚,却始终待人温和、谦逊有礼,从不居高临下,更像家长般与我们相处,用自己的不言之教诠释“和光同尘”的境界。先生经常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让人感到舒服、自在,才是“平”的真正体现。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中说:人间最美的状态就是“安平泰”,这三个字不仅是对社会秩序的向往,更是对个人人生的指引。“安”是安定,“平”是平和,“泰”是康泰,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生命最美的模样。对于社会而言,“安平泰”意味着万物和谐、无冲突,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对于个人而言,“安平泰”则是身心的安定、内心的平和与生活的康泰。要达到这样的状态,离不开对“平”的智慧的汲取与践行。就像秋分之后,天气干燥、寒凉渐重,先生提醒我们要坚持锻炼身体、加强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这些看似简单的养生之道,实则是对身体“平”的维护,通过合理的运动与饮食,让身体的阴阳平衡,抵御外界的寒凉与干燥,保持健康的状态。这与我们的修身之路何其相似,修身就如同养生,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呵护:通过学习圣贤智慧来充实内心,通过践行“六实”来提升自己,内心始终保持“平和”,让人生始终走在“正道”上。
先生说“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秋日并非只有萧瑟与悲凉,更有落叶舞蹈的浪漫、大雁高飞的壮怀、果实累累的欣喜。就像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欢笑也有泪水,但只要我们能像秋分时节般,以“平”的心态去面对,便能在每一段经历中汲取成长的力量。现在想想,我何其幸运,能够遇见先生,在先生的不言之教中汲取传统文化智慧,在修身践行中感悟生命。
秋分已至,寒凉渐生,但心中的温暖与坚定却愈发浓厚。先生的这篇秋分寄语,不仅是对时节的问候,更是对我们修身之路的指引。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对“平”的心态,以感恩之心接纳自然的恩赐,以诗意情怀感受生活的美好,更以坚定的信念践行“六实”,修身证道。愿我们都能在这“阴阳相半”的时节里,汲取天地的智慧,在“安平泰”的追求中,活出生命的本真与精彩;愿我们都能如先生所言,“向阳而歌,向光而去,向道而行”,在红尘之旅中,怀揣“一点浩然气”,笑对“人生千里快哉风”!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7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艳秋。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