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端午节踏入书院修习,这段旅程便在经典的浸润与修身的践行中缓缓铺展。时光流转,每一步都沉淀着生命成长的欢欣与深刻的体悟。犹记初入国学班时,一场悄然的心灵清理如春雨般洒落。从此,经典的馨香、同修的暖意便与我朝夕相伴,让修行从偶然的触动,渐渐化作生活的常态。算来已有不少时日,其间点滴,皆是心之所向的印记。
读经是与先哲对话的仪式。六实“2分/读一遍”的规则,让翻开经典的动作有了别样的庄严。最初面对古老文字的生涩,在一次次诵读中慢慢消融——那些曾觉得遥远的字句,渐渐化作生活中的指南针:为人当守正,处世需知礼。如今每日读经,已不只是积累分数的功课,更成了照见自身的镜子,在繁杂世事中稳稳锚定内心的方向。
拳操舞练习是身心共修的“充电时刻”。舞4分、拳2分、操2分的节奏里,我从僵硬地模仿动作,到能随旋律舒展肢体,静静感知气血在脉络中流转。初学养生拳时,总因记不住招式而急躁,是老师们直播中“慢慢来,顺自然”的叮嘱轻轻点醒了我。就像修身路上从迷茫到笃定,这套拳操舞教会我的,不仅是把控呼吸与身体的协调,更让我懂得:做好一件事,需反复打磨、张弛有度。坚持的品质,便在每日的舒展中悄然养成。虽至今仍不能将动作做得流畅自如,但能感知到每日的进步——比起昨天的自己多一分从容,便是最好的收获。
书写《问道心得》,是与自己较劲成长的过程。“读一章得1分”的设定,迫使我跳出浅尝辄止的阅读,把感悟与困惑郑重地诉诸笔端。曾以为自己的理解已算通透,直到在同修分享中听到截然不同的视角——有老师从“上善若水”悟出处世的柔韧,有老师以“反者道之动”反思待人的姿态。尤其是远岫老师在小组共修中,总能将经典解读得入木三分,言语间娓娓道来,让我对“道在日用”多了一分切实的认识:原来那些深邃的智慧,都藏在生活的一粥一饭、一言一行里,等着我们慢慢去感受、去践行。
静心、唱歌、抄经,皆是细微处的修行。20分钟1分的静心时光,像给心内除草,让我在独处中学会与自己和解,那些纷扰的念头渐渐沉淀,只留一片清明;1分/首的德音雅乐,以声传情时总能唤起对经典的敬畏,犹记与同修合唱《我的祖国》时,那份共振的暖意从心底漫向四肢百骸,至今难忘;抄经时,1分/《道德经》一章、2分/问道一章的积累,让一笔一划都成了修心的契机——曾因急躁写错字而懊恼,后来才懂,正是在纠正笔误的过程中,浮躁被慢慢抚平,心也随之沉静下来。
每月一信与小组共修,让修行之路从不孤单。10分/月的家书像定期的“成长快照”,梳理进步与困境时,总能在回望中看清前行的方向;5分/次的共修则是能量的汇聚,每周一的示范组研讨、二十四节气茶会的线上分享,先生的赋能与老师们的分享如春风化雨,同修们的分享更让我懂得“见贤思齐”的真谛。记得南通分院刚融入大家庭时,组长与远岫老师的悉心指引,像明灯般照亮我们这些新人的路,让我们快速找到节奏。就像结伴爬山,有人递来拐杖,有人指明路径,相互提醒着“莫偷懒”“再坚持”,才真正明白:修身从非独行,同行的力量远胜孤军奋战。
如今在书院的日子,早已成了能量的“加能站”和心灵的“滋养站”。会有想偷懒的时刻,会遇解不开的困惑,但每克服一次惰性、想通一个道理,前行的力量便多一分。看着国学启蒙班渐渐热闹起来,家长课堂里的笑声越来越多,智慧课堂上同修们分享的“实修故事”愈发动人,便真切体会到先生说的“六实功课是身心和谐的通道”——原来修行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空谈,而是融入生活的点滴实践。
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追随书院,
,与同修们并肩前行。让修身融入柴米油盐,让心灵在修行中愈发明亮。也盼着将书院所学化作微光,既照亮自己的路,也能为身边人添一分暖意——如此,才不负这段与书院相遇的美好,不负修行路上的每一步成长。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3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礼仪组义工
张秋馨。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9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