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杨为为老师文章:让每一篇稿件都充满温暖与爱意

(2025-09-29 21:39:58)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杨为为老师文章:让每一篇稿件都充满温暖与爱意

清晨打开电脑,我总会习惯性地登录书院官方微博,查看是否有新文章更新;工作间隙的片刻空闲,也会顺手刷新页面,关注内容动态。午休或工作之余,便静下心来进入公众号后台,精心挑选版面风格,逐字插入文字、搭配图片与背景音乐,专注地编辑每一篇文章。这些早已成为我工作日里自然而然的习惯——无需他人催促,我会主动寻找碎片时间推进。不知不觉间,我加入书院新闻中心已整整一年。这一年里,我的收获与蜕变,甚至超过了过去十年工作的总和。

去年八月,我在书院参加“六实”共修的首次线下活动。聆听先生现场赋能后,凌寒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泳汐老师在新闻中心的工作,并号召同修们加入后台编辑组,为泳汐老师分担部分压力。我当时心中一动,却也顾虑重重:既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好,又怕这份工作占用过多时间与精力。那时的我,尚未真正领悟“有人担当我协助,无人担当我向前”的书院志愿者精神,内心缺乏主动担当与无私奉献的意识。但“加入编辑组”的念头一旦萌生,便在心底扎下了根。反复犹豫两天后,我终于鼓起勇气给泳汐老师发去信息,申请加入后台编辑组。

泳汐老师十分耐心,很快便抽出周六的时间,在书院现场手把手教我操作。从版面风格的选择、字体字号的搭配、行距与字间距的调整,到图片的插入技巧、背景音乐的选配,每一个细节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我找出多年前因工作需求申请的个人公众号作为练习,尝试将书院公众号的文章转载过去编辑。起初,我审美能力不足,选的版面总显得不协调;操作也不熟练,常因一个小失误误删内容,只能从头再来。可当操作渐渐熟练后,我却滋生了退缩与懈怠的心,不仅疏于练习,也没及时联系泳汐老师领取任务,最终竟放弃了公众号编辑的工作。即便放弃了,我心中却始终忐忑不安,更清晰地意识到:正因缺少担当和付出,“六实”共修只停留在表面,我的修身之路也陷入了停滞。

一个半月后的又一次线下共修我再次鼓起勇气,向李向东校长申请加入编辑组。这次,我开始学习编辑“每月一信”、家长感悟,以及为先生的《道德经》讲稿做分段命名。我从对比公众号已发布文章与原始稿件入手,一点点摸索规律;后来更是逐字逐句对照先生的审核稿与我的编辑稿,在反复打磨中,渐渐上手了。先生常说:“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未参与编辑前,我读公众号上的同修感悟,总是一带而过,很少有深入思考、被触动的时刻;而编辑时,我需要反复逐字研读,文字渐渐入心,同修们的感悟也一次次与我产生共鸣。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将那些触动我、引发共鸣、警醒我的金句一一记录下来,当作自我成长的养分。

今年3月,新闻中心工作调整,我重新回到泳汐老师带领的后台编辑组。真正上手编辑公众号文章后,我才猛然发现:去年的自己多么自以为是——只学了些皮毛,便以为掌握了全部,编辑出的文章频频出错,细节更是漏洞百出。若时间充裕,我还能多通读两遍稿件,减少一些错误;可一旦时间紧张,我便急于完成任务,对细节的把控和内容的审核都流于表面,每次都要辛苦精校组老师逐一指出错误。这也彻底暴露了我做事急躁、马虎不严谨、缺乏耐心、遇事慌张的缺点。深究根源,还是我修身修心不够,内心不够坚定,容易被外界干扰,没能练就一颗“如如不动”的道心。好在意识到问题后,我便对照缺点逐一改正。如今即便遇到临时调整文章的情况,我也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耐心编辑。在此,我由衷感恩泳汐老师与精校组的老师们,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包容与鼓励。

参与公众号编辑,也悄然改变了我的工作状态。去年岗位调整后,我负责管理四套台账——两套纸质、一套电子、一套系统,四者的数据必须完全一致,容不得半点差错。以往的我做事马虎、不严谨,也缺乏检查与复盘的意识,刚接手时,数据与人员信息对不上的错误频频发生。而编辑公众号的经历,让我渐渐养成了注重细节的习惯,工作中会及时检查、定期复盘,自那以后,台账管理再也没出过差错。不仅如此,编辑工作还让我学会了高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从前,没人办理业务时,我总爱刷手机、看没营养的小说,或是和同事闲聊,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如今,空闲时我会用来编辑公众号文章、提前设计版面,时间不再“空转”,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饱满起来。

越是深入参与公众号编辑,我越能体会到先生所说的“谁担当,谁受益;谁付出,谁成长”。2009年参加工作至2020年初岗位调整,十多年里,我一直从事单位的新闻工作,撰写活动与会议新闻稿、报道产业动态与先进人物。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我对这份工作渐渐失去了热情与主动性——除了先进人物报道,写出的新闻稿总是机械冰冷,毫无温度,有时甚至会到网上抄袭素材。后来转岗时,我竟感到一丝解脱,暗下决心再也不从事与新闻相关的工作。如今回望这段经历,我更能体会到书院新闻工作的独特魅力:书院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怀着“无我利他”的初心默默付出,让每一篇稿件都充满了温暖与爱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梅花诗会的报道。诗会现场,我坐在后排李向东校长身旁,校长指着最后一排最角落的女老师告诉我:“那位是李小燕老师,新闻中心文字组组长,正在写这次诗会的报道。”当时我还就想,这么盛大的活动,新闻稿肯定很难写。可后来在公众号上读到那篇报道时,我却被深深打动——文章不仅文采斐然,更满含书院的温度与鲜活的画面感,读着读着,仿佛又回到了诗会现场。那一刻我才猛然醒悟:书院新闻中心的工作,与我从前认知中的新闻工作,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全身心的热爱与担当,后者则是机械的、冰冷的任务执行。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久前,单位来了一位00后小姑娘,她学的正是新闻传播专业,还擅长拍照与修图,这对我而言,无疑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书院新闻中心,先生无论多晚都会认真审核每一篇即将发表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泳汐老师三年如一日,坚持每日编辑官博与公众号,让我懂得了“久久为功”的坚持;李文献老师、侯瑞华老师、李向东老师等编辑组的前辈,用行动诠释着对工作的谦虚与负责;文字组的李小燕老师、靳松老师,让我感受到文字工作者那颗温暖柔软的爱心;视频组的刘芳老师、杨可可老师,则展现出令人赞叹的创新力量……感恩新闻中心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对书院的热爱,让我重新找回了对新闻工作的热情。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编辑组成员、家长学堂义工 杨为为。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9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