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蕊静老师文章:砚底生暖,书院如家!

(2025-09-24 18:17:58)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蕊静老师文章:砚底生暖,书院如家!

2025年5月31日这天,晨光漫过书院的石阶时,我轻轻跨进那扇门。眼前是喜庆又有序的繁忙:志工老师们着装齐整,笑意像浸了暖光,有的理台签,有的发院服,更多人穿梭于前后院布置会场,脚步轻快得像筹备自家喜事。凌寒老师先认出了我,快步迎上来:“您就是蕊静老师吧,可算见着真人了!”那热乎劲儿,让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家里办喜事的光景——心,一下子就被焐得软软的。想起先生说的“进了国学班,就是书院人,就是主人”。当下我便自然地加入整理院服、分发录取通知书的行列。原来“主人”二字,从不是头衔,是脚一沾地,就想为这“家”搭把手的心意。
    2月22日成为书院弟子算起,整整六个月了。从前总觉得“修行”是飘在云里的词,直到听先生在讲台上说“修学如熬粥,得慢慢咕嘟”.这才懂:修学的起步,从不是啃下多少古文,是先在心里安个“能落脚的家”。这半年的日子,像新研的墨落在宣纸上,虽淡,却已洇开“归属感”的第一重晕染。

             一、晨课静坐:呼吸里的“不孤单”
    成为书院人的那天起,早课成了我和爱人的约定。第一次静坐,我坐不住。三十分钟里,脑子里的事像没系好的线团:退休后空荡的日子、母亲走后冷寂的屋子、和爱人拌嘴时没说清的话……手指在膝盖上抠出浅印,像小时候独自在家等父母归来,坐立不安的慌。
    爱人没催“别乱想”,只轻声说:“听听我呼吸的声儿。”我试着凝神,果然听见她的呼吸沉得像晚风漫过晒谷场,偶尔有指尖轻搭膝盖的微响——这些声音缠在一块儿,竟把心里的“慌”一点点捋顺了。
     有天清晨,静坐时忽然恍惚:满屋子的呼吸声、脑海里还有手机屏幕里一百多位同修老师的呼吸声,多像小时候和父母睡在土屋的动静。只是如今,换成她的呼吸沉,我的呼吸轻,还有屏幕背后的呼吸,就这么挨在一块儿,听着就踏实。晨修结束,爱人见我坐得稳,笑问:“今天找到‘定’了?”我没说,其实是找到“有人陪”的感觉了——就像小时候怕黑,只要知道父娘母在隔壁,就敢闭眼睡;现在啊,有她、还有书院的同修老师们,呼吸声落进耳里,心就安了。
         二、茶会说红楼:茶汤里的“长辈话”
    每个节气茶会,是我最盼的课。先生说“品红楼人物,悟自己的人生”,这话实在。这里暂说三个人物,三盏茶,喝出的是修行的真味。
     雨水茶会说宝玉,先生说他“居富贵场,不忘慈悲心”。为落花筑香冢、替侍女解围的“痴行”,哪是痴?是在世俗里守住对万物的平视。这让我愧:追名逐利的日子里,我多久没对弱者弯过腰了?修行,原是像宝玉那样,把“慈悲”当日子过,见花惜花,见人敬人。
    春分论宝钗,先生赞她“待人宽厚,处事圆融”。帮邢岫烟赎衣、给黛玉送燕窝,她从不说“我为你做了什么”,只把“周全”藏在细节里。这才是真成熟: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分寸更懂温度。现代人总困在“你对我错”里,若学宝钗“看破不说破,帮人不邀功”,日子该少多少磕绊?
    谷雨品黛玉,先生说她“以诗魂活出真我”。教香菱写诗先谈感悟,葬花时敢说“侬今葬花人笑痴”,这份“不装”多珍贵。如今人在社交媒体里演“完美”,倒不如学黛玉:敢露脆弱,敢守真心,让灵魂始终鲜活。
    先生说:“读红楼是磨心镜,拂去的是心上的尘。修行不在古寺,在见落花弯腰,遇窘迫伸手,处纷扰守真的日常瞬间。”是啊,宝玉的悲悯、宝钗的宽厚、黛玉的真诚,原是给现代人的三颗定心丸——揣着它们,日子才活得有温度,有风骨。
        三、“六实”共修:拳操里的“伴行者”
    若说茶会是从经典里悟智慧,那“六实”共修便是在生活里练功夫。我曾最怵拳操舞,胳膊腿硬得像没泡透的木头。爱人教我时,偏拧着不学;直到“六实”打卡开始,才乖乖跟着视频练,三四天竟也学会了。没想到这舞是良药:身体的老毛病悄悄退了,右肩不疼了,肺气肿消了,连三年的高血压也没了踪影。如今它成了日常,在粤港澳游学的火车上、在陪护爱人的病房里,再艰难的处境也雷打不动。每晚“省察”时,总琢磨:晨课练到几分?茶会懂了多少?能为书院做些啥?这些碎事像外公刨木的木屑,看着不起眼,攒多了,竟能焐得心里发烫。
     《道德经》76章说“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上个月才真正懂了这话。7月27日早晨,我和艳秋老师在运河边做完拳操舞,她在小区门口不慎滑倒,几秒钟,右腿胫骨腓骨全断。盯着手术同意书的瞬间,忽然明白:“柔脆”从不是脆弱,是草木被风雨压弯时,根须往土里扎得更深的劲。
    先生第一时间发来信息,像一束光落进心里:“接受能减少难受,感恩能助康复。保持‘总是微笑、总是感恩、总是敬畏、总是立德’,恢复会更快。”还发来《道德经》编程文字让我诵读祈福。那一刻懂了“柔弱者生之徒”——先生说的“接受与感恩”,不就是草木在风雨里不较劲、只扎根的智慧吗?
     田海燕老师抢着第一天送太极米浆粥,手忙脚乱的灶火,熬出“书院人一家亲”的暖。她把先生的文字发在志工群,发起爱心轮值接龙,两天多就排到8月9号。在先生和同修护持下,艳秋老师的康复快得惊人:别人拉伸17天才手术,她不到5天;别人术后4天出院,她2天多就成了。开放性骨折本说要住院一个月,可她7月27日入院,8月1日手术,8月4日就回家了。这哪是医学奇迹?是先生的智慧、同修的爱心,给了她“往土里扎根”的力量啊!

           三、日常生活:生命里的“柔弱者”
    作为爱人,日子忽然“稠”了起来:白天处理琐事,余下时光都围着她转。热汤要温到刚好入口,水果切得不大不小,放脚都轻之又轻,怕惊了她的痛。有人说我“借她的痛赚德行分”,可我哪有心思算“分数”?只是心疼——替不了她扛痛,便只想把能做的都做好。
    这或许就是“柔弱者生之徒”的真意:书院老师安排的午餐,是同修的“草木柔脆”;我为艳秋温的汤,是夫妻的“柔弱承担”。76章说“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原来“坚强”从不是肩扛千斤的硬气,是放下“我要撑住”的逞强,只做“我陪你熬”的实在。这烟火气,是“你痛,我便成你的拐杖”的温柔。
    有人问“学国学有啥用”,我笑答:“就像找到了家。”以前退休后心里空落落,现在有先生师母做家长,有同修做弟兄姊妹,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修行都有了底气。
    砚台里的墨还在慢慢浓,修学的路还在往前伸,但心下是稳的——就像父亲说的,“过日子,总得有个能回的窝”,书院便是这样的窝。在这里磨墨、静坐、做事、共修,每一步都踩着实在的暖,因为知道:身后有“家人”,往前便有底气。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中华经典研修第7组成员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8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