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舟才能载着家庭向暖而行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参加完书院第74期启蒙班家长学堂《家和万事兴》的专题分享,先生的话语如春雨般浸润心田,让我对家庭关系有了全新的认知,也解开了困扰我许久的心结。尤其是结合周一六实示范组共修时可可老师谈及的婆媳关系,那些潜藏在记忆深处的片段,如电影般在脑海中缓缓铺开。
我和爱人都是异乡人,为了帮我们照顾家庭,公婆远离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徐州。刚来时,他们只擅长做面食,可我们一家更习惯吃炒菜、炸物和蒸点。为了融入我们的生活,公婆戴着老花镜,跟着手机上的教程一点点摸索,厨房里常常飘出或成功或失败的味道。如今想来,那些略显笨拙的尝试,满是他们对这个家的付出,每次想起,心头都会泛起一阵暖意。
可初时的相处,却并非这般融洽。新婚第二天的早饭桌上,婆婆便直截了当地责问我,为何没给爱人盖好被子。那一刻,我满心无语,像有一根细刺悄悄扎进了心里,不疼却硌得慌。临近预产期,公婆要回趟老家,临走前,细细交代厨房里还有哪些菜,叮嘱我按时给爱人做饭。还有无数个匆忙的早晨,我来不及晾晒洗衣机里的衣物便赶去上班,晚上回家却发现,衣服还在洗衣机里。
这些细碎的瞬间,像一层层薄雾,将我与这个家隔离开来。我总觉得自己像是个外人,在公婆眼中,我或许只是照顾爱人的“保姆”,而非这个家的一份子。那时的我常常陷入困惑,我掏心掏肺地对待他们,家里的大小事都尽心操持,可为何始终换不来一份对等的关心?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直到走进彭城书院,先生的一句“你认为的对别人好,未必是别人需要的”,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内心。我才猛然醒悟,一直以来,我都在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对公婆的付出,却从未真正思考过他们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后来接触到“爱的五种语言”,我决定尝试改变相处方式。每天早上,我都会给婆婆发一个小红包,附上一句简单却真诚的感恩话语,“妈,谢谢您昨天做的早饭,很好吃”“妈,辛苦您帮我们收拾家里”。
就这样坚持了一百天,那天我下班回家,婆婆笑着迎上来,手里端着一碗我最爱的甜汤,说:“知道你喜欢喝这个,特意给你做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心底冰层消融的轻响,清脆而动人。更让我意外的是,没过多久,婆婆主动拉着我的手说:“我们老两口的责任就是把家照顾好,你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家里家外都得靠你。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我们一起把这个家经营好!”
这些话,本是我藏在心底许久,却始终没能说出口的。如今从年过花甲的婆婆口中说出,我鼻子一酸,眼眶瞬间湿润了。我无从知晓,岁月在她身上沉淀了多少包容与智慧,才让她如此坦然地向我敞开心扉,但我知道,她已然成为我生活中的良师,教会我何为包容,何为付出。
就像安平泰“开放月”祈祷文中所说,开放就是包容,就是不拒众流的处柔处弱。我和婆婆在一次次的磨合中,慢慢学会了理解彼此的差异,包容对方的不足,家庭氛围也愈发温暖融洽。真心感恩书院的教化,让我在修身齐家的路上不曾迷失;也感恩婆婆这一年多来的改变,让我们的家终于有了“家”该有的模样。
先生说:“别人怎么待你那是你的因果,你怎么待人是你的修行。”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在那些因婆媳矛盾而委屈难过的日子里,始终在我心中亮着微光。最初,我总纠结于“婆婆为何这样对我”,计较着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对等的回报。可当我真正将这句话记在心里,才明白,他人的态度或许有其缘由,但不能因此困住自己,否则便辜负了修行的意义。
后来每天给婆婆发红包、说感恩的话,不再是为了“换取”她的改变,而是成为了我自己的一种修行——选择用温和化解隔阂,用主动打破僵局。而当婆婆的态度渐渐软化,那句充满温度的话语传来时,我才真正懂得,修行从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当你先成为温暖的源头,周遭的寒冰自然会慢慢被焐热。
这次家长学堂的学习,让我对家庭关系有了更深的领悟。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枢纽,亲子关系是传承,而婆媳关系也是家庭和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像先生所说,健康、富足、和谐是美满家庭的三大基石,而和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经营。未来,我会带着这份领悟,践行先生传授的“转念头”的方法,凡事正向思考、自我反省、永远感恩,用爱与理解守护好我们的小家,让“家和万事兴”的真谛在生活中落地生根。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第74期少年养志1-2班小弟子马千千家长,2020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文字组组长 李小燕。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