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丰县分院教师团队到书院本部举行教学素养提升研修活动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2025年9月6日清晨6点,我和于老师以及分院教研组老师、班主任等9位骨干教师,顶着熹微的晨光从市民小院出发,赴书院本部开启了为期半天的学习时光。自丰县分院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怀揣着一种“仰望书院,追随光明”的情怀,学习书院的公益夏令营、国学启蒙班、经典诵读、家长课堂、游学模式,力行书院“有人担当我协助,无人担当我上前”的义工精神,更践行着书院大家长汉风先生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公益宗旨。
我们凤城书院是彭城书在书院本部以外创建的第一家分院。多年来,丰县分院得到了汉风先生的能量加持和来自书院老师们诸多大德老师不遗余力的支持。这让我们这支团队能够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去开展各项公益志愿服务。因此,相比其他公益团队,我们的公益服务多了一层内涵,也更多了一份深厚的内驱力量。
循着彭城书院的足迹,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所以能够成为领跑丰县公益的优秀团队;站在彭城书院的肩膀上,我们得以拥有更高远的视野、更广阔的格局,因此,面对缺人缺钱缺场地历经十四次搬家的窘迫,我们依然能够坦然面对,踏歌而行。像我和张莉等许多义工老师也因为聆听先生讲学投身公益,并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拿到了解决自己问题的钥匙,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门。在这个过程当中,团队也因为出色的服务而赢得了各党政部门的赞誉与支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彭城书院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处传统文化的高地,更是我们精神的灯塔。前些年,我会不时去彭城书院坐一坐,喝几杯茶,听先生讲一讲或是与刘思苇老师聊一聊,便觉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面对困难挫折便也有了能量去应对。这些年因为各种事务加之疫情几年,与书院本部的联系少了一些,也有缘去很多地方学习,包括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等模式,但于我本人、于丰县分院而言,彭城书院永远是家,是我们的根和源。
此次学习,我们是带着问题而去,因为在国学教育这个领域,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将经典的智慧更生动地传递给孩子?如何让礼仪的教化更自然地融入生活?如何让家长能够成为孩子第一任合格的老师?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好学校?同时,我们更时常思考,如何为这些无我利他的志愿者老师们提供能量滋养,让他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有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我们深知,唯有回到源头,方能获得最清澈的活水;唯有聆听先生亲自授业,方能领悟最本真的精神。因此,这次学习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这不仅是一次业务上的学习借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之旅、一次思想上的锤炼过程、一次心灵上的回归之旅。
9点40分,先生下课后,利用课程间隙,让我请老师们来办公室做了20多分钟的赋能谈话。先生说,立志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启蒙班、夏令营等相比,除了它是周日全日制形式,但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孩子能孝亲尊师、有家国情怀,增能长慧、快乐成长。之前,我便听刘思苇老师介绍过,立志班多数孩子都是不愿意进补习班,不爱学习的孩子,通过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孩子们能够远离手机、电脑游戏的干扰,接受圣贤智慧的熏陶和洗礼,继而实现从成人到成才的教育目的。现在通过先生的谈话,我们看到了孔子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智慧跨越千年,在彭城书院熠熠生辉。
先生还指出,教师和义工的成长与修身才是最关键的,唯有先正己,而后才能化人。而道德经六实共修便是最便捷、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20分钟倏忽而过,先生又要开始为下一批家长讲课了。我们也随先生进入了教室,坐在家长课堂的小板凳上,聆听先生为我们讲授《论语》里的教育智慧。
应刘老师的邀请,我们中午留在书院跟先生和刘老师一起吃了简单的午饭。说是简单,实则承载着爱的份量,一盘来自常州的爱心酥饼、一盘爱心罗卜干,还有杨美玲等义工老师们制作的手工面。这碗经过刘老师烹煮的爱心素面,美味无比,大家围坐在圆桌前,吃出了家的温暖味道。而一然老师、凌寒老师和义工老师们则站在食堂案板前解决了午餐。因为,下午一点多,她们还要迎接下午班的两拨学员。一然老师和凌寒老师要负责教务与义工安排,而先生还要有两场家长课堂,晚上还有一场节气茶会。
开学第一天,书院里的每个人都是忙碌的而充实的,但每个人虽步履匆匆却面带笑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书院人的奉献与担当。为了不耽误先生和老师们下午的工作,午饭后我们便告辞返程。凌寒老师挽着手送我们到楼下,话语不多,却从她惜别的眼神里读懂了那份家人般的温暖与不舍。
回到丰县,老师们不顾旅途劳顿,迅即拉开桌椅,开展了学习讨论,交流此行的学习收获。从老师们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中,我看到了老师们谦卑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我们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也深刻感受到这次学习交流带来的启发和动力。此次书院之行,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让我们坚定了初心与使命。
我们到书院学什么?我想除了方法,更多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无我利他的书院精神。《道德经》中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什么是因材施教?看书院立志班的课程便知道。什么是无我利他?看先生舍弃高薪工作,把自己交托给传统文化,每天5场讲学的精神面貌便知道!我想,我们这次学习的最大收获便是这种无形的能量,它能够内化成我们的精气神,让我们每天走在工作和学习的路上,都不觉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种能量,让我们扎根深耕国学教育,让经典智慧滋养更多家庭与孩子的生命成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教育的种子已悄然播下,静待花开。
回望书院之行,内心感慨良多。先生的教诲如同晚霞般温暖而持久,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田。先生那句“唯有修身成长,方能感化他人”的教诲,如晨钟暮鼓般回响在耳畔,它时刻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在生命大学这个体系里,每个人都是老师,有课堂上为学生上课的老师,有家庭里为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老师,有在社会上用自身正能量影响他人向上向善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承文化、启迪心灵的使命。在这条布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每一位教育者都扮演着点灯人的角色,凭借自身的微薄光芒,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唯有在实践中持续修身、精进不已,方能真正蜕变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这条路虽然漫长,却充满希望与光明。
再次感恩彭城书院给与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恩咱们的大家长汉风先生的宏愿与引领!感恩刘思苇、史一然、李凌寒等各位导师的辛勤筹备、搭建桥梁,让我们在追寻教育真谛的路上有了方向和力量!同时,我更要感谢每一位同行的伙伴,是你们的热情投入与彼此激励,让我们在弘道路上不再孤单。愿我们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一起走!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感恩一切遇见!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