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陈泳汐老师文章:不是浏览风景而是成为风景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四年前,我有幸走进书院,接触到了人生的第一部经典《道德经》。那时才疏学浅的我并不知道经典是啥,只是怀着一份纯粹的信任,跟随书院的脚步参与各项活动——读经打卡、践行“六实”、共修分享,在老实、听话、与实干中慢慢靠近并走进了经典。
如今,经先生多年智慧引领和在书院的浸润与历练,我对经典虽仍有诸多未解之处,但《道德经》的智慧早已融入生活的点滴。老子这位传奇的圣人也成为了我心中追随的明灯。
结束夏令营第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后,期待已久的“追随老子的足迹”国学之旅开始了。今年春天的“感悟禅宗的智慧”之旅后,我曾记录过自己跟随书院的游学已从“游”的阶段向“悟”的境界转变。书院的所有活动我始终是争取一切机会参加,对于组委会老师的安排,也始终以全然接纳和感恩的心态面对——因为我深知,无论是在服务中担当,还是在被服务中感受滋养,于我而言都是难得的成长契机。此次游学,感恩组委会的悉心安排,我得以在享受义工老师们服务的过程中轻装上阵:女儿与夏令营的伙伴们同乘一车,我与父亲被安排与大能量的老师们同车,全程满是安心与自在。
游学第一站,我们抵达老子出生地——鹿邑。虽然二年前跟随书院来过这里,那时还是用眼睛观景,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残留在老君台墙体上的弹迹和未爆炸的炸弹。但那时接收到的无形能量一直存于身心的,这次主要是用心体悟激活并升华这股大道的能量。感恩先生用无我的状态开启的第一场讲学《走进众妙之门》将我带入了大道之门。先生送给我们此行师生二个密码——感恩、无我!
第二日我们带着“感恩与无我”的密码紧继续前行,抵达洛阳。洛阳之行最触动我的,是藏在闹市区的老子故宅 ——三间朴素的瓦房,被周围林立的高楼小区环绕,却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宁静。传说这里曾是老子在洛阳任职时的居住地。由于是正午时间,再加上此地空间有限,为了避免打扰周围居民,也为了避扰圣贤之灵,三辆车分开参观,在先生的引领下我们以恭敬之心与老子链接。如先生所言,用眼睛看这里除了三间瓦房我们确实看不到什么了,但是这里却有非常大的能量存在,此时我们感受到了先生常说的“看”与“观”的区别。
故宅门前的楹联“德育春秋三千士,道行华夏九万里”并不显眼,可此刻在书院人眼中,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三” 是 “众多” 之意,“九” 是 “广袤” 之喻,而我们,正是这 “三千士” 中的一员,也肩负着将老子智慧传播至 “九万里华夏” 乃至更远地方的使命。在此停留时间虽短,可那份源自圣哲的能量却恒久存于我们的生命里,我的身体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暖流穿过。望着周围的环境,我不禁思索:若按常规城市规划,这三间瓦房或许早已被拆除,为何它能留存至今?
我们一路西行,当大巴车到达玄奘故里景区大门口时,偌大的一片景区却有一种荒凉的感觉。曾经我只知道玄奘大师师徒一行战胜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故事,却从不知他与老子、与《道德经》有着深厚的联结:他竟是第一位将《道德经》翻译成外国语言、让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圣人。
先生带领我们简单地祭拜后在此做了第二场主题讲学——抱一精进。150多位书院人此时在这里和这位精进抱一的圣人印心。千年前的玄奘大师历经十七年徒步几万里,只为了求取真经。今天,先生仰望玄奘大师雕像,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持您“无我利他,精进抱一”的道心,不遗余力的“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地流了下来,我相信这是能量的流通。
接下来的老君山之行,全程轻松愉悦。出发前,看到天气预报,我特地准备了雨衣,父亲却笑着说:“今天不会下雨,不用准备。”
回想登山的过程,忽然对大道有了新感知:上山时看不清风景,或许正是大道的提醒——让我们放下对 “外境” 的执着,转而观照自己的内心,安住当下,与身边的同行人彼此陪伴。正如《道德经》中所言 “五色令人目盲”,若一路上只顾着欣赏沿途的风景,或许会错过玉皇山顶这份 “一览众山小” 的壮美。更让我感动的是,年逾古稀的父亲竟也跟着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最高的三座庙宇,并一一虔诚祈福。这份坚持与恭敬,让我由衷为父亲点赞。
下山时,烈日当空,登山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每当与陌生人的目光相遇,我都会不自觉地送上一个微笑,或是一个 “加油” 的眼神 —— 感恩这些不期而遇的缘分,从他们的眼中,我也照见了自己内心的轻松与自在。而在书院践行的“六实”功课 “做好拳操舞,健康身心灵”,也在无形中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全程徒步上下山,依旧精力充沛。
此程游学最后一站函谷关——老子著作《道德经》之地,先生在此开启的此程第三场讲学——道法自然。突然有点明白了先生带领我们重走的老子路,不是走一条 “过去的路”,而是走一条 “回归的路”—— 回归内心的纯粹,回归生命的本真。老子留下《道德经》,不是让我们供奉,而是让我们践行;先生带着我们游学,不是让我们 “看风景”,而是让我们 “成为风景”——我是道,我是光,我是无限的爱,我是无限的创造。这本就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彰显吧。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2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启蒙班助教、新闻中心编辑 陈泳汐。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9月5日。】
题图为本文作者(左一)与父亲(右二),8月27日和汉风先生及书院部分师生在老君山金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