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陈泳汐老师文章:不是浏览风景而是成为风景

(2025-09-08 10:09:28)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追寻老子的足迹(四):登临老子归隐地——老君山

四年前,我有幸走进书院,接触到了人生的第一部经典《道德经》。那时才疏学浅的我并不知道经典是啥,只是怀着一份纯粹的信任,跟随书院的脚步参与各项活动——读经打卡、践行“六实”、共修分享,在老实听话、与实干中慢慢靠近并走进了经典。

如今,经先生多年智慧引领在书院的浸润与历练,我对经典虽仍有诸多未解之处,但《道德经》的智慧早已融入生活的点滴。老子这位传奇的圣人也成为了我心中追随的明灯。

结束夏令营第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后,期待已久的“追随老子的足迹”国学之旅开始了。今年春天的“感悟禅宗的智慧”之旅后,我曾记录过自己跟随书院的游学已从“游”的阶段向“悟”的境界转变。书院的所有活动我始终是争取一切机会参加,对于组委会老师的安排,也始终以全然接纳和感恩的心态面对——因为我深知,无论是在服务中担当,还是在被服务中感受滋养,于我而言都是难得的成长契机。此次游学,感恩组委会的悉心安排,我得以在享受义工老师们服务的过程中轻装上阵:女儿与夏令营的伙伴们同乘一车,我与父亲被安排与大能量的老师们同车,全程满是安心与自在。

游学第一站,我们抵达老子出生地——鹿邑。虽然二年前跟随书院来过这里,那时还是用眼睛观景,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残留在老君台墙体上的弹迹和未爆炸的炸弹。但那时接收到的无形能量一直存于身心的,这次主要是用心体悟激活并升华这股大道的能量。感恩先生用无我的状态开启的第一场讲学《走进众妙之门》将我带入了大道之门。先生送给我们此行师生二个密码——感恩、无我!

第二日我们带着“感恩与无我”的密码紧继续前行,抵达洛阳。洛阳之行最触动我的,是藏在闹市区的老子故宅 ——三间朴素的瓦房,被周围林立的高楼小区环绕,却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宁静。传说这里曾是老子在洛阳任职时的居住地。由于是正午时间,再加上此地空间有限,为了避免打扰周围居民,也为了避扰圣贤之灵,三辆车分开参观,在先生的引领下我们以恭敬之心与老子链接。如先生所言,用眼睛看这里除了三间瓦房我们确实看不到什么了,但是这里却有非常大的能量存在,此时我们感受到了先生常说的“看”与“观”的区别

故宅门前的楹联德育春秋三千士,道行华夏九万里并不显眼,可此刻在书院人眼中,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三” 是 “众多” 之意,“九” 是 “广袤” 之喻,而我们,正是这 “三千士” 中的一员,也肩负着将老子智慧传播至 “九万里华夏” 乃至更远地方的使命。在此停留时间虽短,可那份源自圣的能量却恒久存于我们的生命里我的身体也一种难以言说的暖流穿过。望着周围的环境,我不禁思索:若按常规城市规划,这三间瓦房或许早已被拆除,为何它能留存至今?

我们一路西行,当大巴车到达玄奘故里景区大门口时,偌大的一片景区却有一种荒凉的感觉。曾经我只知道玄奘大师师徒一行战胜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故事,却从不知他与老子、与《道德经》有着深厚的联结:他竟是第一位将《道德经》翻译成国语言、让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圣人。

先生带领我们简单地祭拜后在此做了第二场主题讲学——抱一精进。150多位书院人此时在这里和这位精进抱一的圣人印心。千年前的玄奘大师历经十七年徒步几万里,只为了求取真经。今天,先生仰望玄奘大师雕像,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持您“无我利他,精进抱一”的道心,不遗余力的“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地流了下来,我相信这是能量的流通。

接下来的老君山之行,全程轻松愉悦。出发前,看到天气预报,我特准备了雨衣,父亲却笑着今天不会下雨,不用准备 父亲果然智慧,我虽带着雨衣并没有派上用场,登山时并没有下雨,天气凉爽,我们也成了第一批登顶的人,路上没有丝毫拥堵。上山途中因为云雾太厚,沿途的风景几乎看不见。可当我们登上玉皇顶:阳光穿透云层,时而金光普照,时而云雾缭绕,整座山峰仿佛笼罩在仙气之中,此时我们已经超越了目之所及的风景,体悟到了心包太虚的境界

回想登山的过程,忽然对大道有了新感知:上山时看不清风景,或许正是大道的提醒——让我们放下对 “外境” 的执着,转而观照自己的内心,安住当下,与身边的同行人彼此陪伴。正如《道德经》中所言 “五色令人目盲”,若一路上只顾着欣赏沿途的风景,或许会错过玉皇山顶这份 “一览众山小” 的壮美。更让我感动的是,年逾古稀的父亲竟也跟着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最高的三座庙宇,并一一虔诚祈福这份坚持与恭敬,让我由衷为父亲点赞。

下山时,烈日当空,登山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每当与陌生人的目光相遇,我都会不自觉地送上一个微笑,或是一个 “加油” 的眼神 —— 感恩这些不期而遇的缘分,从他们的眼中,我也照见了自己内心的轻松与自在。而在书院践行的“六实”功课 “做好拳操舞,健康身心灵”,也在无形中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全程徒步上下山,依旧精力充沛。

此程游学最后一站函谷关——老子著作《道德经》之地,先生在此开启的此程第三场讲学——道法自然。突然有点明白了先生带领我们重走老子路,不是走一条 “过去的路”,而是走一条 “回归的路”—— 回归内心的纯粹,回归生命的本真。老子留下《道德经》,不是让我们供奉,而是让我们践行;先生带着我们游学,不是让我们 “看风景”,而是让我们 “成为风景”——我是道,我是光,我是无限的爱,我是无限的创造。这本就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彰显吧。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2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启蒙班助教、新闻中心编辑 陈泳汐。邮箱收稿日期:202595日。】

题图为本文作者(左一)与父亲(右二),8月27日和汉风先生及书院部分师生在老君山金顶留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