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张巧娣老师文章:从八月到九月,与美好撞个满怀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八月的风裹着清甜,像极了我们在彭城书院里舒展的时光。这个被称作 “开放月” 的日子,我也如院中的花儿般,在时光的浇灌下慢慢绽放 —— 月初第一周,欣然应郑敏老师之邀,为她的班级授课;第二周,走进幼儿养性 1 班的课堂;第三周,又与幼儿养性 2 班的小弟子们相伴;到了最后一周,更是有幸被借调到亲子班。想来,除了负责拍照与撰写启蒙班报道的老师,需在周六轮班感受不同班级氛围,我大抵是这个八月里最幸运的人:跨越四个不同年龄段的班级,既能见证书院经典文化对孩子们的浸润,又能悄悄 “偷学” 各位助教老师的教学技巧。这份正大光明的成长,离不开郑敏老师与栩宁老师的邀约,让我在服务的点滴里,装满了幸福的细碎。
从前,总在书院的报道或是同修的分享中,听闻游学老师的故事:他们会在车厢里齐声诵读《道德经》;唱着饱含力量的正能量歌曲;分享游学路上的感悟;还有先生的现场赋能分享……字里行间都是令人向往的能量场。而这个八月,我终于亲身体验了这场为期五天的游学,把 “心向往之” 变成了 “切身体会”,那份幸福感,沉甸甸的,满溢心间。
游学出发前,小组长季老师便特意打来电话与我连接,细心提醒我加入游学群、携带身份证等事宜。她温柔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像一缕暖阳,瞬间驱散了我对未知行程的些许忐忑。更让我心生暖意的是,游学期间我与季老师同住一室。夜晚闲聊时,她分享着对孩子读经教育的见解,以及照顾孩子的细致心得。那些真诚的话语,让我对经典教育有了全新的认知,也悄悄记下了许多可学可用的方法。
刚开始的两天,儿子崔荣璨总是紧紧跟着我,不太敢与其他老师交流,也不太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一举一动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模样,生怕自己走丢。直到爬老君山那天,这份拘谨才慢慢消散 —— 当我们走到中天门时,璨璨累得直喊 “爬不动了”。李涛老师和赵锋老师立刻围过来,一边鼓励一边陪着他慢慢走;后来到了平缓路段,遇到刘培老师,璨璨竟主动拉起她女儿杨惠羽的手,两人并肩朝着山顶走去,把我远远甩在了身后。那一刻,我心里没有丝毫失落,反而满是安心:有书院的老师在前引路,有小伙伴一同前行,孩子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下山时,崔荣璨已经和李涛老师、杨惠羽熟络起来,时常与他们同行,让我也轻松了不少。
可没曾想,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崔荣璨突然发起了烧,我一时有些慌乱。季老师和同行的吕老师见状,立刻赶来帮忙,熟练地为璨璨做小儿推拿。令人欣慰的是,吃完晚饭后,璨璨的烧就退了,还兴致勃勃地跟着学会了几个按摩穴位。回去的路上,竟主动给李涛老师、赵锋老师按摩,小小的身影里满是可爱与真诚。
游学途中,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 “小神奇”。第一天,郑敏老师的儿子韩牧岐发烧,先生的三杯茶,便治好了他的发烧;当天先生在上清宫讲学,原本炎热的天气里,忽然吹来一阵凉风,驱散了暑气;爬老君山时,起初还是阴云满天,可当我们一群人登上山顶准备合影时,太阳竟悄悄探出了头,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那一刻非常殊胜。靳松老师爬山途中犯了胃疼,也是在先生的帮助下很快好转;最后一天在函谷关,雨天突然转晴,仿佛连天地都在为我们的行程保驾护航……
先生曾问小弟子们 “老君台的炮弹为何一发未炸?”孩子们天真地回答 “因为老子的能量太大了”。我说不出太多高维的词汇,但这一路的奇妙际遇,让我坚信:是先生带领着我们心怀正念、传递高能量,像社会展现书院风采,释放一份无我利他的正能量。这份真诚与向善,感动了天地,也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份能量中变得更好。
紧接着的月底共修、示范组小组共修,每一次交流都像是在为我 “充电”,让我慢慢学会了如何真诚祝福、如何心怀感恩,也在与大家的同行中,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恰逢九月开学季,我连接先生的教导,开始践行 “睡前清理、早起祝福” 的习惯。也渐渐明白:这世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人生没有失败,要么成功,要么成长。我的人生没有敌人,全是老师,要么得到,要么学到。我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对了我就庆祝,错了我就进步。我的人生不会被任何人、任何事所打扰,我允许一切发生,一切的发生皆有利于我。我也提醒家人和学生要及时感恩,在感恩中快乐成长,在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未来的每一天,我都要及时改变自己不合道的念、思、言、行,把每一个想法都落实到行动中,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我坚信,只要心怀正念、心怀感恩,就一定能跟着书院的队伍,跟着这群温暖的人,一直坚定地走下去,直至走到光明世界。
感恩一切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2024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组编辑成员、幼儿养性2 班配班老师 张巧娣。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9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