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金桂芝老师文章:路在脚下而心在云端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心更高的山”,这句蕴含着生命力量的箴言,曾在无数个迷茫时刻为我点亮方向,但却从未像这五天跟随书院“追寻老子的足迹”游学之旅般,让我真切触摸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从鹿邑明道宫的“玄妙之门”到灵宝函谷关的“紫气东来”,从洛阳上清宫的青瓦陋室到栾川老君山的云海之巅……我们用脚步丈量着两千多年前老子走过的路,更用心灵翻越着横亘在自我与大道之间的“高山”。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直击内心的感悟,最终都沉淀为对“路”与“山”的全新认知——所谓“长路”,是践行大道的修行;所谓“高山”,是超越自我的境界。
第一天踏入鹿邑明道宫时,青灰色的宫墙裹挟着千年的静谧扑面而来,汉风先生站在老君台下现场赋能的身影,瞬间让喧闹的人群归于沉静。先生说:“人的终极目标不过‘活好’与‘走好’四字。‘活好’是安身立命,与天地共生;‘走好’是明心见性,与大道同行。”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泛起层层涟漪。我们总在追逐外在的名与利,将“成功”定义为翻越物质的高山,却忘了生命的本质是向内的修行。
随后,先生提出进入众妙之门的“两大密码”更让我茅塞顿开:“要实现‘活好’与‘走好’,需守住‘无我’与‘感恩’。”“无我”不是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连通大道的本源,剥离外在的执念与虚妄,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感恩”则是感恩天地自然,锚定生命的根脉,感恩天地的滋养、他人的扶持、时光的馈赠。先生特别强调,修身需怀“五颗心”:恭敬心以对天地大道;干净心以对自身言行;宁静心以对世间纷扰;环境心以对万物生灵;明镜心以对内在自我。那天下午,我坐在明道宫的银杏树下,看着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试着以“五颗心”内观自己——平日里为琐事滋生的烦躁、为得失计较的狭隘,在这份宁静的观照中渐渐消散。原来,我们与“道”的距离,从来不是空间的遥远,而是内心是否愿意放下执念,以纯粹之心贴近本真。
第二天抵达洛阳时,我以为会见到宏伟壮丽的道教宫观,毕竟这里曾是老子担任守藏史的地方,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可当站在上清宫与下清宫前,我却被那份出乎意料的简陋震撼了——没有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没有雕梁画栋的飞檐斗拱。而老子故居只是普普通通的三间瓦房,青瓦斑驳,土墙质朴,却在岁月的沉淀中透着一股浑然天成的“道”韵。向导说,道家讲究“返朴归真”,宫观的简陋恰是对“自然无为”的践行,不追求外在的奢华,只专注于内在的修持。
第四天攀登老君山时,这份对“坚守”的感悟变得更加真切。老君山作为老子的归隐之地,主峰马鬃岭海拔2217米,虽不算极高,却因山路陡峭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同行的队伍里有几个孩子,一开始还蹦蹦跳跳,走到半山腰便气喘吁吁,嚷嚷着“爬不动了”。这时,同行的大人们主动放慢脚步,有的牵着孩子的手,有的帮孩子背包,互相鼓励着向上攀登。
我牵着儿子的手,他喘着气问我:“妈妈,山顶真的有云海吗?”我说:“只要我们坚持爬上去,就一定能看到。”一路上,我们走过狭窄的栈道,踏过湿滑的石阶,汗水浸湿了衣衫,双腿也变得酸痛,由于我的腿曾经摔伤过,受过伤的腿膝盖病突然疼起来,同行的孙老师见到此状,主动带着儿子继续爬。当儿子登上马鬃岭的那一刻,他兴奋地打来电话说:“我做到了!我爬上山顶了!我像生活在仙境一般!”通过视频看到儿子通红的小脸和明亮的眼睛,我忽然懂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里的“山”,既是眼前的老君山,更是内心的“畏难之山”。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路途的艰难打败,而是被内心的恐惧吓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勇气不够。当我们愿意迈出第一步,愿意在困难时坚持,再高的山也能被踩在脚下。
整个攀登过程中,有人摔倒了,立刻有人伸手搀扶;有人口渴了,主动分享自己的水;穆班长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后,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为体力不支的人递上纸巾和水。而这份“互助”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道”的温度。这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与善意,不正是老子“上善若水”的体现吗?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善助他人而无私,这份“互助之心”,让艰难的攀登之路变得温暖而有力。
志愿者协会会长穆忠良老师在返程的车上说:“这五天,我们走过的不仅是道路,更是心的旅程。”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回想出发前,我带着对老子文化的好奇而来,却在旅程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感悟:我明白了“无我”不是失去自我,而是超越小我;“感恩”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珍惜;“坚守”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对信念的执着;“互助”不是刻意的讨好,而是人性的本真。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此刻再读这句话,我终于读懂了它的深意:路的长短,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迈出脚步、有毅力坚持到底;山的高度,不在于海拔的高低,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决心超越自我、有胸怀包容万物。老子的“道”,从来不是书本上晦涩的文字,而是藏在行走的每一步里,藏在人的每一份善里,藏在修身的每一次内观里。
这场追寻老子踪迹的游学之旅已经结束,但践行“大道”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以“五颗心”修身,以“无我”之心待人,以“感恩”之心处世,以“精进抱一”之心追梦。相信只要初心不改,道心不移,脚步不停,再长的路也能走到尽头,再高的山也能攀到顶峰。因为我知道,真正的“道”,就在脚下,就在心中。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题图为本文作者与儿子,8月28日和汉风先生在函谷关“道家之源”大门前合影留念。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5组成员、中华智慧女子研修班学员、家长学堂义工
【作者的孩子——书院童蒙养正2-2班小弟子师赫,8月27日在传说中的老子归隐之地——老君山上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