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终于了悟了“历事炼心”的真谛

(2025-08-30 06:24:27)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我终于了悟了“历事炼心”的真谛

四年前,我十八岁,幸得机缘踏入书院。彼时窗外竹影婆娑,案头典籍飘香,《论语》的“仁者爱人”、佛经的“观照内心”、《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如春雨润物般漫进心里。我曾以为,人生的意义全在“向内修持”——守品德之正,祛功利之扰,便算不负时光。于是那四年,我沉浸于经典的智慧,专注于心性的打磨,却在无意间忽略了“向外生长”的力量,总觉得技能、学历不过是浮世的点缀,远不及内心的澄澈重要。

直到近来深入学习马克思原理,“世界是物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观点,像一束光照进了我此前略显理想化的认知。这份认知的碰撞,曾让我陷入迷茫:究竟该坚守修心的纯粹,还是投身提升能力的现实?但如今回望,却格外庆幸这段思考——它不是“不知道选什么”的无措,而是两种珍贵认知在心中寻求平衡的必经之路。深思熟虑之后,我突然就顿悟了先生常说的“历事炼心”的真谛。这也才发现,在书院四年的所学,值得我用一生去践行和体悟。

我渐渐明白,书院圣贤教育给予我的,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避世指南”,而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精神底气”。那些浸润在典籍里的时光,让我懂得人生不应沉溺于功名利禄的追逐,德性品质才是立身之本。这份沉淀,会让我不管走多远、拥有怎样的能力与地位,都不会丢了“为什么出发”的初心,不会变成只图个人安逸、漠视他人需求的人。就像孔子周游列国虽颠沛却不改初心,他修的是“克己复礼”的心,行的却是“安百姓”的事;佛经所言“悲智双运”,既要心怀慈悲,更要拥有践行慈悲的智慧与力量——经典里的“仁爱”“济世”,本就需要实实在在的能力作为支撑,才能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生活里的行动。

而马克思主义原理,则为我打开了“向外做事”的视野,强调“历事”的重要性,让我看到理想落地的现实路径。它清晰地告诉我,“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努力”从来不是空泛的口号。就像医生需精湛医术才能救死扶伤,教师需深厚学识才能教书育人,若只有修心的觉悟,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再真挚的善意也只能停留在空想。如今我渴望提升学历、打磨技能,并非为了追逐个人得失,而是希望有一天,能以更扎实的能力去理解这个时代,以更具体的行动去回应书院教我的“担当”——为身边人多尽一份力,为国家发展添一点微光,让“修心”的成果,在现实的土壤里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回望在书院的日子,那些浸润在经典里的时光从未白费。它给了我一颗“不慌”的心:如今在提升能力的路上,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想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面对再多的纷扰,也能守住“不为外物所累”的清醒。

我不再急于彻底“想通”,毕竟未来还有漫长的成长之路。接下来,我会带着书院赋予的精神底气,一边踏实提升自我、锤炼本领,一边守住心中那份对品德的坚守。也盼着日后能再回书院,与师长同修分享这一路的成长与感悟相信随着脚步不停向前,修心与做事终将在我身上拧成一股劲,一直带着先生“历事炼心”的教导,在为理想奔赴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2021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学员 刘淑德。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82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