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党燕老师文章:以《道德经》观照山河岁月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岭南的热风裹挟着咸涩的海韵,自珠江口漫溯而来。当我的脚步跟随书院游学的队伍踏上这片土地,《道德经》中 “上善若水”“大巧若拙” 的哲思,便如潮水般漫过心头。从珠港澳大桥的长虹卧波,到黄埔军校的青瓦飞檐,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祖国的深沉脉动,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历史、与文化的心灵对话。
一、长虹贯海,大道至简
初见珠港澳大桥,便被它横亘沧海的气势震撼。这条绵延五十五公里的钢铁巨龙,以 “道法自然” 的智慧融入海天之间。它没有刻意炫耀技术的锋芒,而是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跨越三地的通途,恰似《道德经》所言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钢铁的冷峻与海水的温柔在此交融,现代科技与自然造化浑然一体。坐在大巴车内,看浪花拍打桥墩,听海风掠过耳畔,突然明白:真正伟大的创造,从来不是对自然的破坏与征服,而是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而是祖国繁荣昌盛的象征;它连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三个地方,更是港澳与祖国及祖国人民的心。车流川息间,我仿佛看到了祖国 “海纳百川” 的胸襟,以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的包容气度。
二、香江潮涌,和合共生
漫步香港街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目不暇接。中环的摩天大楼直插云霄,维港的灯火璀璨如星河,但最触动我的,是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烟火气息。庙街的市井喧闹、太平山顶的云海翻涌,还有叮叮车慢悠悠驶过百年老街,这些画面交织成独特的香港记忆。
香港的魅力,恰如《道德经》中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它既保持着东方文化的根脉,又吸纳了西方文明的精华,在冲突与融合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站在维多利亚港畔,看对岸的灯火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意识到:香港的繁荣,正是祖国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缩影。它以独特的姿态证明:不同的文化、制度,亦能在包容与理解中携手前行,共同书写辉煌篇章。
三、濠江之畔,宁静致远
澳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与香港截然不同的宁静。大三巴牌坊斑驳的墙壁,述说着四百余年的沧桑;妈阁庙袅袅的香火,寄托着人们对平安的祈愿。这里没有香港的快节奏,却有着一份 “致虚极,守静笃” 的从容。
四、珠水之滨,文脉相传
从珠海到中山,沿着珠江水系前行,仿佛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岭南文化史。珠海渔女手持明珠,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温婉与灵动;中山故居的青砖黛瓦间,依稀可见孙中山先生 “天下为公” 的理想光芒。
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 “上善若水” 的力量。珠江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璀璨的岭南文化,却从不求回报。就像无数默默奉献的岭南先贤,以如水般的德行润泽后人。从珠海的开放包容,到中山的革命精神,岭南文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却又从未忘记自己的根脉所在。
五、醒狮舞动,刚柔并济
佛山祖庙的醒狮表演,将《道德经》中的 “刚柔并济” 展现得淋漓尽致。锣鼓声中,雄狮腾挪跳跃,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狮头的灵动与狮尾的沉稳相互配合,力量与柔美完美结合,恰似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诠释。
醒狮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象征着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体现了团结协作、和舟共济的智慧。看着舞狮者矫健的身姿,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一次次从困境中奋起,以刚柔并济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六、黄埔风云,大道之行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青灰色的建筑庄重肃穆。教室里摆放的桌椅、墙上悬挂的校训,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经》中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的深意。
黄埔军校的师生们,怀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行动诠释了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的高尚品格。站在操场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学员们在这里刻苦训练的身影,听到他们慷慨激昂的誓言。这份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岭南之行,是一场身体的跋涉,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珠港澳大桥的壮美,到黄埔军校的庄严;从香港的繁华,到澳门的静谧;从珠海的灵动,到佛山的雄浑,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祖国的伟大与包容。而《道德经》的智慧,始终如一条红线,贯穿于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繁荣,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真正的强大,在于文化的包容与传承;真正的进步,在于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愿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一2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 福德班弟子、非遗传承组成员、家长学堂义工 党燕。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