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阅读(蕊静):读汉风先生《子夜随笔(1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当汉风先生在槟城乔治岛的海岸对孩童说出“海再大,也没有我们的心大”时,那不仅是一句哲思,更是一声唤醒——唤醒我们对“心”之本体的觉知。捧读先生的《子夜随笔》,二十七个“心的呈像”如二十七盏明灯,照见天地万物皆为心之镜像。而修心,不过是让这颗本就无垠的心,挣脱束缚,回归它“心包太虚”的本来面目。于我而言,这不仅是文字的启迪,更是当下修心路上的“开悟指南”。
一、修心不是“避浪”,而是“扎根”:在“被卷”的世相中立住脚跟。
先生见海潮卷走沙滩的脚印与贝壳,却卷不动岛屿与磐石,叹曰:“根扎得深、能量足够大,便不惧潮卷。”这话如惊雷震醒了我——过去总以为“修心”就是要找一处世外桃源,避开世俗的“内卷”,可越是逃避,心越像沙滩上的贝壳,被外境的浪涛裹挟得晕头转向。工作的压力、人际的摩擦、生活的琐碎,动辄让我陷入焦虑,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修得不够好”。
二、修心不是“求全”,而是“去我”:在“自我”的执念中照见无私。
先生说:“得道者的心,其实就是一颗天地心、圣人心——无私无我。”这“无我”二字,曾让我困惑:难道修心要修成没有“自我”的空壳?直到读关公“以‘无我’神性品质突破‘上义’,而成圣成神”,才懂“无我”不是否定自我,而是破除“我执”的枷锁。
过去我总在“修心”的名义下强化“自我”:见他人德行长进,便暗生“他比我强”的焦虑;遇他人误解,便执着“我没错”的委屈;甚至连“修行”本身,都成了“我比别人更通透”的资本。先生写海星“失去创造的生机与活力,便只能成为墙上的装饰”,这让我惊觉:“我执”就像把心钉在墙上的钉子,看似“守住自我”,实则让心失去与天地相融的生机。
如今我试着在生活中践行“无我”:与家人争执时,先放下“我对你错”的评判,问自己“若站在对方的角度,会如何感受”;团队共事时,不再计较“功劳归谁”,只问“如何让结果更圆满”。每一次放下“自我”的执念,都像先生说的“打开自心”——原来心能容下的,远比“自我”的疆界更辽阔:容得下差异,便有了慈悲;容得下缺憾,便有了智慧;容得下众生,便有了先生笔下“天地心”的温度。
三、修心不是“求同”,而是“求和”:在“分别”的壁垒中种下和谐。
四、修心不是“求深”,而是“归真”:在“复杂”的追逐中回归婴儿状态。
从此,当风来,便让心作岸,不拒其势;当浪起,便让心作舟,不迷其向;当世俗纷扰,便记得先生对孩童说的那句“海再大,也没有我们的心大”——这,便是修心者最本真的姿态,也是对“满分人生”最好的注解。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7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