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阅读(蕊静):读汉风先生《子夜随笔(155)》

(2025-08-20 23:08:50)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重磅阅读(蕊静):读汉风先生《子夜随笔(155)》

当汉风先生在槟城乔治岛的海岸对孩童说出“海再大,也没有我们的心大”时,那不仅是一句哲思,更是一声唤醒——唤醒我们对“心”之本体的觉知。捧读先生的《子夜随笔》,二十七个“心的呈像”如二十七盏明灯,照见天地万物皆为心之镜像。而修心,不过是让这颗本就无垠的心,挣脱束缚,回归它“心包太虚”的本来面目。于我而言,这不仅是文字的启迪,更是当下修心路上的“开悟指南”。

一、修心不是“避浪”,而是“扎根”:在“被卷”的世相中立住脚跟。    

先生见海潮卷走沙滩的脚印与贝壳,却卷不动岛屿与磐石,叹曰:“根扎得深、能量足够大,便不惧潮卷。”这话如惊雷震醒了我——过去总以为“修心”就是要找一处世外桃源,避开世俗的“内卷”,可越是逃避,心越像沙滩上的贝壳,被外境的浪涛裹挟得晕头转向。工作的压力、人际的摩擦、生活的琐碎,动辄让我陷入焦虑,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修得不够好”。

 直到读先生写那棵千年榕树:“数百年来不断汲取天地灵气与大海之力而累积能量,方能庇护百人乘凉。”才恍然大悟:修心从不是“躲浪”,而是“扎根”。如今再遇烦扰,我不再急着“消除情绪”,而是学榕树“深挖一口井”:清晨静坐时,让杂念如潮水般来而复去,只观照呼吸的起落,体会“致虚极,守静笃”的定力;傍晚读书时,不再追求“读完多少页”,而是让先生“修道者的心要勇猛、精进、无畏”的话,沉淀为面对困境的底气。渐渐发现,当心得以在“世俗土壤”中扎根,外界的“卷”便成了滋养根须的养分,而非摧毁心的风浪。

二、修心不是“求全”,而是“去我”:在“自我”的执念中照见无私。

先生说:“得道者的心,其实就是一颗天地心、圣人心——无私无我。”这“无我”二字,曾让我困惑:难道修心要修成没有“自我”的空壳?直到读关公“以‘无我’神性品质突破‘上义’,而成圣成神”,才懂“无我”不是否定自我,而是破除“我执”的枷锁。

过去我总在“修心”的名义下强化“自我”:见他人德行长进,便暗生“他比我强”的焦虑;遇他人误解,便执着“我没错”的委屈;甚至连“修行”本身,都成了“我比别人更通透”的资本。先生写海星“失去创造的生机与活力,便只能成为墙上的装饰”,这让我惊觉:“我执”就像把心钉在墙上的钉子,看似“守住自我”,实则让心失去与天地相融的生机。    

如今我试着在生活中践行“无我”:与家人争执时,先放下“我对你错”的评判,问自己“若站在对方的角度,会如何感受”;团队共事时,不再计较“功劳归谁”,只问“如何让结果更圆满”。每一次放下“自我”的执念,都像先生说的“打开自心”——原来心能容下的,远比“自我”的疆界更辽阔:容得下差异,便有了慈悲;容得下缺憾,便有了智慧;容得下众生,便有了先生笔下“天地心”的温度。

三、修心不是“求同”,而是“求和”:在“分别”的壁垒中种下和谐。

 先生对“和为贵”的阐释,让我对“修心”有了全新的体认:“天和风雨顺、地和五谷丰、人和百业旺、家和万事兴”。这“和”不是强行让万物“一样”,而是让心与道、心与心、心与己“共振”。

 曾几何时,我因“修行”而陷入另一种“分别心”:见人拜佛便觉“执着形式”,遇人谈利便斥“世俗功利”,甚至觉得“修心者就该遗世独立”。直到读先生笔下“藏地喇嘛、伊斯兰姑娘、西方人士、黑人兄弟在海边都是笑容满面的脸”,忽然懂得:最高的“和”,是放下“你对我错、你俗我雅”的壁垒,承认“大家其实都一样”——一样在修行,一样在寻找生命的真谛。

 如今我不再纠结“哪种修行更正宗”,而是在买菜时对摊主道声“谢谢”,让“人和”在烟火气中流动;在朋友失意时递杯热茶,让“情和”在真诚中传递;甚至在堵车时,不再抱怨“耽误修行”,而是听窗外的鸟鸣,让心与当下的“境”和解。这些琐碎的“和”,恰如先生说的“中华‘和’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心田,便自然长出“心包太虚”的枝叶。

四、修心不是“求深”,而是“归真”:在“复杂”的追逐中回归婴儿状态。

 先生说“孩子最接近于道”,因为他们“简单、纯洁、真实”,与海浪相融时“忘我”。文中那个对着大海惊叹“海真大”的七八岁孩童,让我想起自己曾为了“修出智慧”,硬啃艰深典籍,背复杂仪轨,结果越修越累,反而离“心”越来越远。先生写“德士”的翻译“印入灵魂”,写“大伯公庙”的“德者,得也”,让我猛然醒悟:智慧从不在文字的堆砌里,而在对生活的“本真觉知”里。

 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原来修心到最后,是回归那份“不被思虑消耗”的纯粹。如今我学着像那个海边的孩子一样“活在当下”:喝一杯茶,便细品茶香在舌尖的回甘,不想到“这茶太贵”;走一段路,便感受脚与大地的触碰,不纠结“还有多久到终点”;偶尔路过海边,也会像那孩子般脱掉鞋子,让浪花漫过脚踝——不去想“衣服湿了怎么办”,只感受海水的清凉漫过心尖。那一刻,心没有“修”的刻意,只有“在”的本真。忽然发现,当心得以“归真”,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是“道的呈现”——正如先生所见,“天是天,海是海,而心,本就与天海同辽阔”。

 合上书页,窗外的月光正洒在案头,如先生笔下的“落日余晖”,温柔而坚定。忽然懂得,先生的“子夜随笔”哪里是游记,分明是一部“心的觉醒指南”:海的辽阔,是为了让我们看见心的更辽阔;万物的呈现,是为了让我们照见心的本然。

从此,当风来,便让心作岸,不拒其势;当浪起,便让心作舟,不迷其向;当世俗纷扰,便记得先生对孩童说的那句“海再大,也没有我们的心大”——这,便是修心者最本真的姿态,也是对“满分人生”最好的注解。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7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8月1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