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放包容组原谅月三人心得感悟

(2025-08-12 16:32:34)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开放包容组原谅月三人心得感悟

【编者的话:月是原谅月,第1开放包容组共收到12位老师所写的感悟,姓名如下:史一然、孙月美、夏芳婷、王敏 、李姣、董成珍、张栩宁、王文莉、耿霞芳、王水艳、王宇、高雪。老师们的一月一信,都用心写出了自己在六实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质量很高。除了独立推送的之外,现在合辑3位老师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至此,该组老师的感悟文章全部发表,实现“满堂红”。】

1、耿霞芳:凡是发生皆利于我

七月是原谅月,同时也是第四轮六实共修的首月。这本该有31 天的大月,却让我觉得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从月初诵读祈祷文开始,我便一直认为每个月的祈祷文都是我生活的指引。今天,我再次翻阅原谅月的祈祷文,找到了那句与我心灵共鸣的句子——“原谅是生活的解药”。不得不说,这真是一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金句。

最近,儿子和几个小朋友一同参加了一个活动参与活动的孩子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分别是一名高中生、一名初中生、一名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活动安排两个孩子住一个房间,老师把儿子和二年级的小朋友安排在了一起。儿子觉得这个小孩子事儿多,十分烦人,他原本想和剩下的初中、高中两位哥哥住,结果未能如愿。

听完孩子的讲述,我也代入到了这件事情当中。心想这老师也真是的,为何不采用一大带一小的安排方式呢(我指的是让高中生和我儿子一组,初中生和二年级小孩一组)。不过,我隐隐感觉自己的想法可能存在问题,所以只是静静地听儿子诉说,并未发表意见。

接着,我想起先生说过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还有一然老师在小组共修时提到的“凡发生皆利于我”。先生还说过,我们不要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这些话语让我意识到,我不能这样引导孩子。本来儿子就心存怨气,一旦怨气滋生,运气、福气、财气都会随之溜走。要是我再顺着他说,只会让孩子更加执拗,限制孩子的发展。常怀原谅之心与感恩之心,才是正确的做法。

于是,我思索一番后对儿子说:“老师这是想从小培养你,锻炼你的管理和统筹安排能力呢。你在家里是年纪最小的,没照顾过别人,还是老师考虑得周到啊。儿子,你这次真的很棒,可以借此经历一次磨炼。你再跟妈妈详细说说,和这个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你都学到了什么?”这样一说,儿子的抱怨明显减少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述这两天发生的事情。

通过这件小事,我再次反思自己的修身情况。无论是到书院学习,还是参加六实活动,我自认为表现尚可。然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才是对修身的真正考验,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仍远远不足。

不论是小组共修还是大共修,只要孩子在场,听到先生或同修们的分享,儿子总会指出:“妈妈,你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也一次次复盘践行修身的重要性。尽管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我觉得这恰恰是我学习修身的动力。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正如祈祷文所说:“在烦恼中接纳自己,在接纳中重塑自己。”如今身处山西,我愈发感慨来到徐州是多么幸运,能遇见书院更是我此生最大的幸事。

   2、王宇:开放包容的真意

我们的组名叫开放包容组,当时选组名的时候各位老师都各抒己见,但是最终选定的就是开放包容当时我片面的以为既然是《道德经》六实共修,为什么不像其他组那样,选择《道德经》里面的句,如天长地久、欢天喜地、精进抱一、道法自然等更有深意。而今,已经进入第四轮六实共修。我却愈发感觉到这个组名的实至名归。因为我们的组确实是一个开放而又包容的集体。

说来惭愧,我从第一轮共修到如今,从刚开始的积极进取到后来的疏忽懈怠,渐渐对自己没有信心。是史老师和组里的每位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督促和提醒,我才得以没有掉队。自己的状态不佳,但是想到组里每一位老师的热情和鼓励,想到老师们的包容的笑容和话语,才得以和大家继续前行。

当时先生把大家分成好多组,因为先生说过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才走的远希望大家互相扶持和激励,彼此关心和帮助。在每一小组中,都有德才兼备的老师作为骨干和核心,他们感召着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汇聚在一起。每天的打卡、每周小组共修、每个月的总结……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每一个成员铭记当时的信念继续前行。

我们的小组开放又包容:开放,正《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相合。因为只有如流水一般才能使我们的整体充满生机活力水看似温柔却有穿石之力,不仅可以滋养万物,也能清洁污秽水向低处流动,不争不语。涓涓细流、百川汇聚必将成为汪洋大海。我们每一个成员就是这其中的一份子,如果孤立必将干涸。海水无时无刻都在奔流,从星光未落到晨曦初明,潮涨轰鸣,潮落似低语,如同我们的人生和修行。

先生说过,修身难,不修身更难,而且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包容,又是我们组的另一个特点,组里每一位老师都是那么谦卑、质朴,把个人处于众人之下,有广阔的胸怀,对人坦诚相待。不与万物争高下,甘居低处,成全别人。去惰性、改习性、化秉性,不断显现人的品行和灵性。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真的可以明白道的真意,提升自己的德行,修成光光明明、无私无染的心灵。也许有一天,真的会一朝醒来,换了人间。

3、高雪:其身正,不令而行

又到了提交一信的最后一天了,历史又重演了,我仍然在最后的时刻在赶写每月一信。提起笔来,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每次都是拖小组后腿的人。每次下定决心要改变,却迟迟没有付出行动,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改变。从小写作业,都是要到开学最后几天才开始写;老师布置任务,都是先放一放,等到截止时间前才着急忙慌地赶完;别人是一想到什么事情就立即去干,我是能拖就拖,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呢,有时候恨铁不成钢,真想给自己两巴掌

这都是“六实”共修的第四轮了,我怎么又是这个样子呢?任务就在那里,早点写完,早点放下,自己也放松,多好呢!这不正是自己每天对孩子说的话吗?孩子每天放学之后总要先玩一会儿,然后吃饭,吃完饭再休息一会儿,最后才写作业,有时候要写到晚上10点多。自己也不止一次给他说过,早点写作业,早写完,最后再痛痛快快地玩多好!孩子一次也没有听过,原来是我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论语》里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自己都做不到,说出的话怎么有力量呢?先生讲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孩子所有不好的地方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根源。我是一个特别怕麻烦的人,孩子有时候也像我一样,没有耐心。孩子经常把东西搞得一团乱,让我想起我的学生时代,书桌也都是乱乱的,找东西很麻烦。我平时总是盯着孩子不好的地方,不断地训斥他,却从未认真地去想一想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不去改变原件,却要求复印件好起来,真是异想天开。身边有很多父母很优秀,孩子不用怎么管,就非常出色的例子。那都是人家感召来的,自己羡慕就应该要求自己成长,从改变自己出发。孩子从小在明德幼儿园成长,在圣贤经典和老师的爱中浸润了四年,小学之后参加立志班、夏令营、冬令营,从来没有跟书院分开过,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按理说我应该没有什么好焦虑的,我却由于自身的狭隘,让自己痛苦了很多年。

接受圣贤经典教育的孩子,道德品行都是优良的,先生也讲过能来到书院的孩子都是有大福报的孩子,我们都也是有福报的人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紧跟着书院和先生的步伐,修身不辍,不要做障碍孩子的人。所有的发生都是有利于我的,感恩孩子选择我们成为他的父母,通过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来成就我们。为了孩子,我要真的改变自己,抱一精进,自强不息。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宗,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