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万俐君老师文章:诵读经文的本质是与自己对话

(2025-08-09 19:19:05)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万俐君老师文章:诵读经文的本质是与自己对话

今天是我参加六实共修第二百天的日子,时光如梭,光阴似箭,短暂的经历却收获很多朋友聚会时,总有人说:看你学用《道德经》自己也试着诵读了几遍,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像天书。其实,这样的困惑太常见了——古老的经文穿越千年而来,带着特殊的韵律,裹挟着哲学与修行的双重密码,让现代人难免望而却步。但你知道吗?诵读《道德经》的关键从来不是“看懂”,而是在诵读中,让心找到栖息的方向。在这二百天中我收获了以下三点:

一、看不懂,或许是心太“忙”了

现代很多人的生活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清晨被闹钟惊醒,用餐时刷着手机读消息办公室里报表与会议无缝衔接深夜还要在短视频的碎片里“续命”。大脑被信息塞满,心被焦虑、浮躁、患得患失的情绪包裹,就像一杯不停搅动的浊水,始终看不清自己的模样。

这时候翻开《道德经》里“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的箴言,自然像天边的云,看得见却摸不着。换个角度想,看不懂又何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时候背唐诗,不懂“床前明月光”里的乡愁,却能在某个中秋夜突然湿了眼眶;年少时读《红楼梦》,只看宝黛爱情,听闻先生二十四节气茶会红楼人物系列讲座,才懂“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会随着生命的成长慢慢彰显力量,此刻的“不懂”,或许正是心灵为未来埋下的伏笔。

 试着放下“读懂”的执念,先让心安静下来。就像把一杯浊水放在桌上,不摇不晃,泥沙自会慢慢沉淀。用最朴素的方式诵读经文,不去纠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学术解释,只是让声音在唇齿间流淌,让呼吸随着文字起伏,奇妙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某个瞬间,就会发现脑海中的杂念渐渐消散,胸口的烦闷慢慢松动,就像久居闹市的人突然走进竹林,听见了风声与心跳的和鸣。

二、顿悟不是“得到”,而是“放下”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深受失眠困扰,试过各种方法都无效。后来她试着在睡前轻声念《道德经》,不为求睡,只为让心有个停靠的地方。某天夜里,她念到和光同尘时,突然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咔嗒”一声松开了——那些白天纠缠着她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此刻都像远处的灯火不再刺眼。那晚,她第一次在没有药物帮助的情况下,一夜好眠。朋友说:我没看懂经文,但好像看懂了自己的焦虑——它不过是心头的一片云,来了会走,不必追赶。

三、诵读经文的本质,是与自己对话

先生说:《道德经》不是供人仰望的典籍,而是一面照见内心的镜子。在经文中看见什么,取决于想看见什么。少年诵读,可能读出对未知的好奇;中年诵读,或许读出对沉浮的释然;此时诵读,或许能读出对生死的通达。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句子,而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学会和自己对话做到与自己和解

找一处安静的角落,关掉手机,捧着经书,用最自然的语调念出来。不必追求语速,不必在意发音是否标准,当某个句子突然“撞”到心里时,就停下来,想想它让我想起了什么——是某次难忘的经历,还是某个未完成的心愿?把这些感受记下来,就像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早已悄悄变成了滋养心灵的养分。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不必每天刨开泥土看发芽,只要浇水、晒太阳,时机到了,破土而出的惊喜就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们的心空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 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4组成员2024级福德班弟子2025级国学班弟子 万俐君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