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万俐君老师文章:诵读经文的本质是与自己对话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今天是我参加六实共修第二百天的日子,时光如梭,光阴似箭,短暂的经历却收获很多。朋友聚会时,总有人说:“我看你学用《道德经》,自己也试着诵读了几遍,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像天书。”其实,这样的困惑太常见了——古老的经文穿越千年而来,带着特殊的韵律,裹挟着哲学与修行的双重密码,让现代人难免望而却步。但你知道吗?诵读《道德经》的关键从来不是“看懂”,而是在诵读中,让心找到栖息的方向。在这二百天中我收获了以下三点:
一、看不懂,或许是心太“忙”了
现代,很多人的生活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清晨被闹钟惊醒,用餐时刷着手机读消息;办公室里报表与会议无缝衔接;深夜还要在短视频的碎片里“续命”。大脑被信息塞满,心被焦虑、浮躁、患得患失的情绪包裹,就像一杯不停搅动的浊水,始终看不清自己的模样。
这时候翻开《道德经》里“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的箴言,自然像天边的云,看得见却摸不着。换个角度想,看不懂又何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时候背唐诗,不懂“床前明月光”里的乡愁,却能在某个中秋夜突然湿了眼眶;年少时读《红楼梦》,只看宝黛爱情,听闻先生二十四节气茶会的红楼人物系列讲座,才懂“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会随着生命的成长慢慢彰显力量,此刻的“不懂”,或许正是心灵为未来埋下的伏笔。
二、顿悟不是“得到”,而是“放下”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深受失眠困扰,试过各种方法都无效。后来她试着在睡前轻声念《道德经》,不为求睡,只为让心有个停靠的地方。某天夜里,她念到“和光同尘”时,突然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咔嗒”一声松开了——那些白天纠缠着她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此刻都像远处的灯火不再刺眼。那晚,她第一次在没有药物帮助的情况下,一夜好眠。朋友说:我没看懂经文,但好像看懂了自己的焦虑——它不过是心头的一片云,来了会走,不必追赶。
三、诵读经文的本质,是与自己对话
先生说:“《道德经》不是供人仰望的典籍,而是一面照见内心的镜子。”在经文中看见什么,取决于想看见什么。少年诵读,可能读出对未知的好奇;中年诵读,或许读出对沉浮的释然;此时诵读,或许能读出对生死的通达。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句子,而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学会和自己对话,做到与自己和解。
找一处安静的角落,关掉手机,捧着经书,用最自然的语调念出来。不必追求语速,不必在意发音是否标准,当某个句子突然“撞”到心里时,就停下来,想想它让我想起了什么——是某次难忘的经历,还是某个未完成的心愿?把这些感受记下来,就像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早已悄悄变成了滋养心灵的养分。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不必每天刨开泥土看发芽,只要浇水、晒太阳,时机到了,破土而出的惊喜就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们的心空。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 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4组成员、2024级福德班弟子、2025级国学班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