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訾钰涵老师文章:把水的品质融入生命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今年的端午节是我们2024级国学班弟子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也是我们期待已久拿到带有先生赐字的毕业证书的一天。同修们都互相好奇地看了先生给我们赐的字,我看到大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感动和温暖。当我拿到毕业证书,看到先生给我赐字“若水”,我眼睛湿润了,那一刻我感受到这两个字的能量。在感恩的同时,我觉得先生在这一年中给我们每一个弟子的链接都很深。“若水”这两个字那一刹那是和我的心相应的,它不仅走进了我的内心,也走进了我的生命。
《道德经》第八章“以水喻道”中讲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有道的品质---处下不争。水滋养着世间万物,从不求回报。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平平安安笑到最后。若能学习水的品质,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争高下;只是与昨天的自己争谦卑、争柔弱、争承担、争利益万物而一无所求,这样自己的频率就接近了道,也就联通了平安自在的正能量磁场。
第六十六章“虚心谦下”中讲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让我想到《问道心得》中讲到,无论是大河里的水,小河的水,小溪的水,还是臭水沟的水,流入大海,大海都默默地接受、包容、净化。这是说大海谦卑、处下的品质。先生曾在5月的六实打卡感悟中写到:世人爱高、爱净、爱显,水却独爱低、爱浊、爱隐。这种选择不是无奈,而是本然,因为水的流动遵循“处下”的本能,这种本能,让水在低处汇聚百川,在浊处沉淀净化,在隐处集聚能量。水的谦卑是明白“低就是高”的真相。
水视清浊高低为自然---污水入河,它不抗拒,只静静流动,用时间沉淀杂质;泥沙淤积,水不抱怨,仅缓缓冲刷。人生也是如此,那些难以释怀的事,抗拒只会加剧,坦然接受之后,世间会将其慢慢抚平。实际上,经历带来什么感受,是由我们的心态决定的。真正的德行,不在高处显耀,而在低处沉淀;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斗争,而是包容化育。居于低处,就汇成江海;身处污浊,就净化天地;隐于无形,却成为生命之源,这种状态不是委屈,而是积福。
每次想到先生的这些话,我就在生活中练习、磨砺自己,烦到心乱时,练习耐得住;负能量抱怨的话到嘴边时,练习觉知、停得住;委屈到愤极时,练习受得住的能力。先生说经得起这种磨砺,道心才会显现。所以,我选择了对过往放下、原谅。同时也选择了包容伤害过我的人,并给他们送去了祝福和感恩。
一天,我走在公园散步,突然下起了雨,抬头看到雨水落在郁郁葱葱的落羽杉上更加显得它格外翠绿,又想起我的表字“若水”。此时的公园像一个大海绵,吸收着雨水,把雨水储存在地下,滋润着花草树木,在天气干燥的时候,释放在空气中。我感受着水的美好,也将“若水”刻进生命,做一个若水一般的女子,把不争、处柔、谦卑、化浊、处下、利万物作为修行的品质融入自身。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3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