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陈菁老师文章:书院十八载,修行一春秋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徐州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彭城书院恰似一座精神的圣洁灯塔,于岁月深处静静伫立,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文化光芒,无声地照耀着每一个修身证道的有缘人。而我,何其有幸,能走进书院国学班,成为先生的弟子!2025年,恰逢书院十八载,于我而言,是灵魂得以滋养、精神获得升华的珍贵岁月。
十八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足以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对于一座书院,更意味着它从初创的青涩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书院在这十八年里,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却始终坚守着传承文化、弘扬国学的初心。无数的师者、弟子、家长、学友等在这里汇聚,共同践行着“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光荣使命。而我,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懵懂憧憬,走进了书院,找到了灵魂的归处。
在书院国学班的熏习浸染,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引领我增能长慧,找到了人生方向。《道德经》的智慧如春日暖阳,每一个字、每一句经文,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直抵心灵深处。在诵读圣贤经典中,我感受到了古圣先哲的深邃思想与高尚情操,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些关于道德、仁爱、礼义的教诲,如同种子一般,在我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先生如灯塔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他博学多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领悟与独到的见解。更令人敬佩的是:先生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让我深知《道德经》学用,“学为”明理,“用”为改变,贵在实学实干、实修实证、实话实说。《道德经》学用的最佳道场是:和谐身心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事业我的责任,和谐社会我的责任。修“四和”就是修大生命,我们能服务多少人,就与多少人休戚与共。
先生说,人的力量天生就在,只是没被激活而已,当我们承担更多责任,释放更多爱,生命就开始进化。所以,不是“四和”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四和”——每个人都需要在“四和”中理顺与社会、与事业、与亲人以及与自己身心的关系。对“四和”的朴实做到,是与国家意志保持一致,是与天地精神保持一致,是对天地最美的供养、对生命最好的滋养。
先生的智慧,在弟子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和谐的种子。这些种子,随着弟子们走出书院,走向四面八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终将开出一朵朵绚烂的道德之花,让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善良与包容的芬芳。而彭城书院,也因先生的这份无私道心,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无数弟子温暖而美好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这一年,我在书院静心修行,沉淀自我;这一年,我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这一年,我在先生的引领下,成长蜕变,心怀感恩;这一年,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修。我们一起研读经典,一起共修,一起参加书院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在交流与碰撞中,我们彼此汲取着智慧,精进抱一,共同成长。遇事向内求,不向外求,也在清风明月夜畅谈和聆听他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这份同道之间的深厚情谊,让我更加了坚定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决心。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2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志愿者协会先锋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