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赵继红老师文章:在传承与奉献中刻写生命的年轮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暮色中还记得,那年高考结束,我和妹妹各自奔赴求学,父亲没多说,只是默默作了一首打油诗:“双燕齐飞翱长空,但愿一子翔海宇。”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慢慢才懂得那沉默里藏着《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千年回响。当我在古籍中读到子路为双亲负米百里的典故,突然明白父母鬓角的霜雪,原是传统文化里最温润的注脚——那些未说出口的期盼,早化作《弟子规》里“冬则温,夏则凊”的血脉传承。
来到书院之后,我对“传承”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先生窗前的灯花曾映亮多少个寒夜。记得他在书院讲《论语》时,指尖划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竹简拓片,墨香里浮动着程门立雪的霜气。他总说:“授业解惑不仅是教书,更是让文化的星火穿过千年烟尘。”传统文化从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先生用言传身教刻进我们骨血的精神基因。当小弟子们用稚嫩的话念出“人之初,性本善”,我忽然看见传统文化最鲜活的模样——它不在高阁之上,而在凡人善举里代代相传。就像书院的老师们,把对先生和书院得感恩化作传递知识的步履,让帮助他人成为丈量生命的标尺。
曾以为成长是独自攀登山巅的征程,直到在书院看到义工老师们忙碌的身影,突然懂得成长从不是孤芳自赏——感恩让我们懂得敬畏,传统文化给予精神滋养,而在帮人助人、传承文明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也在悄然丰盈。
书院的岁月相册中记录着她十九年成长的年轮,我们都印在了哪一轮?原来感恩是破土的芽,传统文化是滋养的根,帮助他人是伸展的枝,而成长正是那在四季轮回中渐渐宽厚的年轮。当我们把“谁言寸草心”的深情,化作“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行动,便会发现:生命的真谛,正在于将个体的微光,汇入文明传承的星河。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1组成员、2023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国学启蒙班教师、新闻中心视频组成员
赵继红。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