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李向东老师文章:桃李不言

(2025-07-25 15:58:28)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李向东老师文章:桃李不言

“六实”共修的过程中,先生在不同的场合,不止一次的叮嘱我们:“管住嘴就是管住命。”这使我不由地想起《道德经》第56章老子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的智者不会乱说话,也不会多说话。话很多、喜欢乱说话的人,一定不是智者。

注意,这个“知”不是一般的知,也不是知识的知,而是自知之明的知。一定要明白,很多人看起来有自知之明,其实并没有自知之明,因为他没有智慧,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衡量对错,这时就有可能把一些情绪变得合理化,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所在。所以,真正有自知之明的,是智者,懂得用经典的智慧来衡量自己、反省自己的人。

老子提倡自知之明,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所倡导的“沉默是金”,是真正的智慧,对很多事都明明了了,明白很多话没有说的必要,而不是世故和防备。

先生常说修行就是要“心存善念,口吐善言,行有善举”。“口吐善言”就是有口德。所谓的口德,就是有修养地说话,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要在言语中冒犯别人,让别人不快。口德很重要,我们常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强调的就是“口”的重要。相当多的灾祸都是乱说话、没口德所招致的相当多的疾病都是饮食上不节制、乱吃东西所造成的。如果不想命途坎坷,首先就要把好“口”这一关。无论哪个时代都是这样。所以,老子智慧很重要。

三轮六实共修一路走来,我们是否已经达到口吐善言的境界——思考和说话时非常谨慎,不会随心所欲地说话,也不会多说话。但凡说话,必然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大众的规范,也符合自己所处时代的规则。

先生已然成为这样的人,已经完全超越了外相,无论其内心多么火热,多么有爱,其行为都更像是清泉、微风,永远是不着痕迹地轻抚着,永远都不会热烈地抱住一切,更不会像暴风雨中的大海那样,掀起滔天的浪头,把不顺意的船只都拍碎。凡事皆可做到随缘、随顺、随喜,与道同频、春风化雨。正是因为这份淡然,人们很难觉出先生心中的大爱。

但如果他的心中没有大爱,他的生命没有温度,他就不会发下此生与有缘人共修81《道德经》的大愿,也不会一遍一遍地重复相似的句子。那重复,就像老母亲的一声声唠叨,明知那唠叨走不进一颗听不进的心,但还是要唠叨——因为爱,因为担忧,因为希望孩子的明天能更好。所以,如果有人愿意对你唠叨,请你一定要读懂他藏在唠叨背后的爱,然后把他的话放进你的心里,用它来改善你的生命。因为,对于那个愿意对你唠叨的人来说,你过得更好,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知者不言”的就是前面所说的“自知者明”,也就是将眼光投向自己,做好自己,不要一味找外界的错误,更不要把外界的错误当成自己堕落的理由。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就会成为别人的表率,在言行选择中感化别人、影响别人,这时,就算不说话,也是智者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那么话说得再多也没用,不过是增加是非而已。所以,我们要“塞其兑”,也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给管理好,不要让世界弄乱自己的心,注意观察自己在应对世界时心的状态。如果心发生了摇动,就及时地调整自己,重新回到真心之中,与大道融为一体,与身边的世界融为一体,和光同尘,不生亲疏、贵贱、利害、好恶之心,像初生婴儿一样坦然地面对世界。当我们能像赤子对着母亲微笑那样对待身边的人时,就会得到众人的尊重。

暂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也没关系,知道这种境界的存在,知道这种境界有什么样的呈现,也就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知道方向之后,慢慢地往前走,最后就能真实地证得这个境界。所有称之为智者、圣贤的人,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一步步成就自己,一步步变得崇高的。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有向往,有行为,有原则,有底线,就很好了。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一路践行“六实”共修的目的在于此。

当然,成不了圣人、智者也不要紧,做个君子,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很好,如果还是达不到的话,做个好人也行。

做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自我要求,愿意付出多少,生命就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设定一个远大的志向,然后开开心心地努力,学会享受战胜自己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才是恒久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一起走……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2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2020级国学班班长、新闻中心编辑组组长 李向东。邮箱收稿日期:2025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