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陈家善老师文章:知行原是一事,修己即在济世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乙巳初夏,再入彭城书院,非为客,实为归。躬逢国学班第十八期毕业盛典,非观礼,实为受教。场中弦歌雅韵,翰墨生香,青年学子、同修宾客挥毫泼墨,一笔一画间,尽显《学记》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砥砺之功。然此非终点,恰如《道德经》所昭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书院所期,非纸上谈兵,乃躬行实践。
汉风先生登坛开示,其言如春风化雨,直入心田。“入此门者,非为知识而来”,先生目光温润而深邃,扫视全场,“乃为行道躬身实干,蓄养心性,洞开智慧,蜕旧新生。”
寥寥数语,道破天机。此非《了凡四训》“立命之学”的真谛乎?了凡先生云:“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先生所言之“蜕变”,正是以实干为犁铧,深耕心田,自改命运,自求福田。先生言语间那份殷切与笃定,如暖流注入心间,非仅“赋能”,是“点燃”。
合影之际,先生见我年长,含笑轻唤:“陈老师,您近前来。”
遂得侍立先生身侧。先生肩臂所传之温煦,非止体肤之感,更是大家长对家人无言的爱护与期许,令人如沐三春之阳。此等细微处见仁心,恰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生动写照。
午膳乃书院庖厨精心所备,清蔬净果,质朴而丰盈。又蒙先生厚爱,得以同席共箸。席间,先生谈笑风生,毫无架子,对每一位在座者——白发教授、远道同修、书坊老总——皆亲切垂询,关怀备至。其言谈举止,无不流露《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博大与慈悲。一餐一饭,非仅果腹,更是一场心灵的滋养,如沐春风。
典礼高潮处,见朝气蓬勃之学子,以赤诚之心,郑重接过“志愿者先锋队”之大旗。那旗帜猎猎,青年目光灼灼,毫无怯懦,唯有担当与向往。此情此景,令人神往,更印证了《学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力量。书院精神,已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静观此景,反躬自省。先生所倡之“实干”“蜕变”,正是我辈修行之要津。书院非避世之所,乃炼心道场。于此间所学所悟,所行之点滴,皆为归家之资粮。《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我深知,每一次在书院中静心、明理、力行,每一次在先生言教与同修砥砺中获得的正念与能量,都是在为“四和”的愿景夯实地基,添砖加瓦。此非仅个人之蜕变,更是以己之微光,照亮家人前路,渐次改变家族气运,进而和谐社会。正如《了凡四训》所示,改过迁善,积善累德,方能真正“立命”,福泽绵长。
步出书院,暮色四合,怀袖间墨香犹存,心间暖意未散。先生临别之言“知行原是一事,修己即在济世”萦绕耳际。书院道统之声轻响,似在低语:将这份光明与温暖带回去,带进寻常巷陌、柴米油盐,在生活的实修中,让经典的光辉照亮人生,让蜕变的力量惠及家园。此乃书院赋予吾辈最深的期许与最珍贵的福田。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感恩所有的遇见!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1组成员、志愿者协会义工、福德班教委会委员、福德班书法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