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之夜,先生通过网络穿越时空阻隔,引领我们步入红楼人物贾惜春那方清冷天地。她虽遁入佛门,却始终未曾走出自我冰封的樊笼。青灯古佛,于她不过是另一处精致的囚牢——那袭袈裟未曾焐热她“自了汉”的孤绝,骨子里的刺骨寒意终未消融。惜春的人生形态,恰是一面照见迷途的明镜,映出修行路上最易踏入的陷阱。惜春的人生沉痛昭示三重真相:
其一,出身从不是命运的终点,而是修行的起点。惜春在侯门绣户中长大,却始终将这份际遇视作冰冷负担,从未真正接纳与感恩。殊不知,出身是命,是初始限制;而运,却在个人手中创造。命运之轮,一半是天定的命盘,另一半终要由我们亲手转动。惜春将自己封锁在孤绝的堡垒里,任绘画天赋在孤寂中黯淡,让命运的渡船搁浅在冰封的岸边。她本可在暖香坞的笔墨间涵养心性,却让才华沦为孤芳自赏的玩物,最终落得“独卧青灯古佛旁”的荒寒结局——这不是命运的必然,而是自我放逐的终章。
其二,真正的修行,从不困于形迹,只在于心之所向。惜春虽换僧衣,心却揣着“狠心人”的冷漠:她将忠心耿耿的入画拒于千里之外,对家族倾覆视若陌路,连一句惋惜都吝啬给予。先生曾言:“青灯古佛只是相,心净方为真道场。
”勘破红尘从不是逃离,而是无论身处朱门还是禅房,皆能“放下自我,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以无条件的感恩拥抱际遇,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以踏实付出回应世界——这才是修行的真义。惜春身虽在佛门,心却远在修行之外,那袭袈裟不过是掩盖逃避的外衣。
其三,此生的核心,在于“活好”与“走好”的双重证悟。惜春的悲剧正在于此:她既未能“活好”,在锦绣丛中修得心之温暖与智慧;亦未能真正“走好”,遁入空门不过是对生命责任的潦草卸任。先生曾点醒:无论身处何境,皆是修身增慧的道场。在尘世中磨砺心性,消融累世的偏执,让天赋之光为众生点亮,方是生命应有之义。惜春却反其道而行,在最该修心的年纪选择封闭,在最该担当的时刻选择逃避,终究成了自己生命的旁观者。
惜春的一生,是未能转命修运的悲怆长鸣。那身披袈裟的孤影,仿佛在无声叩问:当我们无法选择出身,难道就真的无力选择生命的高度与温度吗?
先生之论如暗夜明灯,照亮了贾惜春枯坐的暖香坞,更照见了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或明或暗的角落。此生之路,无论踏足何种庙堂,无论冠以何种名分,真正的道场只在方寸之心。“放下自我,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箴言,从不是指向避世的深山古寺,而是对滚滚红尘最深情的拥抱方式——在烟火中炼心,在责任中修行,在关系中照见自我。
惜春那袭未能温暖的僧衣,始终在警醒世人:没有内心的觉醒,任何形式的“出家”都不过是更深沉的精神流放。
人当借假修真,在尘世烟火中打磨心镜:以柴米油盐为砚,以人情世故为墨,在家长里短中修慈悲,在顺逆沉浮中炼智慧。活好此生,即是以慈悲为经,以智慧为纬,在命运的丝线上织出温暖光明的锦缎——这,才是对生命至高的虔敬。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