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阅读:游学归根——于行路间修己安人

(2025-07-11 09:17:16)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重磅阅读:游学归根——于行路间修己安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训昭昭,道尽游学之于修身的深意。伟人毛泽东曾在《讲堂录》里写下这样的名言:“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己。”可见,游学是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的学习成长和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疫情后书院的每年四季游学队伍都有我的身影。那些在路上的日子,从不是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一场以天地为庐、以世事为镜的修心之旅——如《道德经》所言“致虚极,守静笃”,在行中剥离浮躁,让心回归本初的澄明。

暑假粤港澳游学,因中考的忙碌险些错过,最终却成了最深刻的“归根”启蒙。徐州火车站门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让我安心,即便上车补票的波折也成了修行的注脚。我让两个孩子留在18号车厢的过道,独自穿过七节车厢寻找游学的总指挥滕老师。半小时后回头,看见他们踮脚张望的身影,没有慌乱,只有默契的等待。这份“敢”,并非鲁莽,而是书院多年浸润出的不去担心,满是祝福的定力。后来途经每一节车厢里书院人的笑脸,更懂了:所谓安稳,不过是知道有人与你同路,同守一份赤诚。

列车摇晃的清晨,打坐、拳操舞毕,师母被晨光镀亮的身影撞入眼帘。她带领众弟子唱《七子之歌》,“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歌声漫过车厢时,邻座大叔不自觉地跟着哼唱。那一刻,“根”忽然有了具象的模样:是外婆百草园里触手可及的云朵澳门和香港回归时街头飘扬的是《道德经》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启示——万物终将回归本源,人亦如是。师母教我们唱的哪里是歌,是让每个游子在行走中记起“我从哪里来”,让“初心”如北斗,指引前路不偏航。

行至港澳,导游口中的“拍照打卡”与孩子们的童言形成奇妙对照。女儿望着蓝天说“想摸云”,儿子脱口而出“坐直升机跳伞就能摸到”,那份未加雕琢的纯粹,恰是平日里先生教诲的“不失赤子之心”。原来旅行的真谛,从不是将风景装进相册,而是让陌生的山河照见熟悉的自己。就像香港街头的秩序之美:纤尘不染的街道、整齐停放的车辆、公共卫生间里常备的纸巾,这些细节映出的,何尝不是“修之于邦,其德乃丰”的大道规则?规则与秩序的背后,是人心对“和”的追求,正如修身需“克己复礼”,方能在方寸间见天地。

途中偶遇张辉车长应对工作变动,一句“挨点批评再正常不过”云淡风轻。他奔波的身影让我想起先生的话:“福报深厚者,方得担此任。”这份坦然,是《道德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反面注解——不将外界评价视作枷锁,只守本心做好当下事。这让我反观自身:平日执着于条理效率,却在人际交往中少了几分“柔”。“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方是真修为”,游学恰如一面镜,照见“刚易折,柔能存”的深意。

回程时再思“修身”,忽然通透:所谓修身,不过是在行走中不断修剪向外攀援的枝桠,集中养分让根扎得更深。就像先生虽身形清瘦却精神矍铄,那是“与道相合”的从容;就像书院人无论在哪都自带安稳气场,那是集体修持沉淀的定力。我们在车厢里打坐、在歌声里共情、在忙碌中体谅,都是在做一件事:让心回到最本初的状态——如孩子信任同伴,如草木信赖土地,如《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静默。

这场游学终有终点,但“归根”的路没有尽头。正如《七子之歌》唱的“母亲,我要回来”,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往“本心”的方向跋涉。而游学给予的,是“行修则神不亏”的底气——原来成长从不是去远方寻找答案,而是在行走中发现:答案早就在出发时的初心里,在同行者的眼神里,在万物复归其根的定律里。从此,每一步行走,都是对“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践行,让心在“归根”的路上,愈发笃定安然。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研修组第3组成员、2020级国学班弟子、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启蒙班主班教师、新闻中心文字组组长 李小燕。邮箱收稿日期202578日。题图为本文作者与两个孩子在香港维多利亚湾游轮上留影。】

重磅阅读:游学归根——于行路间修己安人
【本文作者7月2日在香港维多利亚湾游轮上。】
重磅阅读:游学归根——于行路间修己安人
                 【本文作者7月4日在珠海香炉湾。】

重磅阅读:游学归根——于行路间修己安人
    【本文作者7月2日在香港维多利亚湾游轮上与同行部分师生留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