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孙月美老师文章:有形与无形的生命脉络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5月11日,周日,这一天是母亲节,书院公众号推送了先生的文章合辑“在母亲节重温汉风先生写给母亲的三篇佳作”。卷首有这样一段话:“母亲节是一个感恩母亲的节日,时间为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情的感恩!小时候,母爱是甘甜的乳汁,我们在吮吸,母亲在喂养;长大后,母爱是长长的电话线,我们在收听,母亲在叮嘱;后来啊,母爱是一个忙碌的身影,我们在凝望,母亲在操劳;而现在,母爱是眺望我们的目光,我们在远方,母亲在故乡……今天,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深深的感恩!”仅仅读到这里,泪水就夺眶而出,母爱永远是深藏在心底最柔软却最能在刹那间击穿人心的力量。
母亲1937年出生在泰州,为家中长女,最初考上的是师范学校,之后又转读苏州卫校,毕业后因响应支援苏北建设的号召,来到徐州并在这座城市组建了家庭,养育了我们姊妹三人。母亲在医院工作,勤勤恳恳工作三十多年。她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每次轮修,同事们都争着接她的班,因为她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还会主动帮助后面接班的同事。母亲勤俭持家,孝顺老人。每次月底发工资,母亲会把工资分三部分,寄给双方老人后,自己小家就已经所剩不多。由于当时外婆住在我家,而父亲又在辽宁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生活也很艰苦,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家里的粮票总是不够。每个月母亲都会向邻居借他们用不完的粮票,因为母亲为人厚道,所以领居们也都愿意帮助我们。
今年的母亲节我搬新家了,由原来的南区搬到了东区居住。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十多年前母亲在新家附近的医院住了近两年,那时每周我需要转乘两次公共汽车去探望母亲,来回得两个钟头。不曾想,在母亲去世的十年后我居然会来到这里生活。
搬新居收拾物品时,那一张登载外公事迹的《泰州日报》的复印件再次映入我眼帘。外公解放前任泰县梅葛乡乡长,于解放前夕,秘密打开城门迎接解放军进城,使百姓免于战火伤亡。后由于和外公单线联系的上级地下党同志牺牲了,无人证明外公的历史贡献,以至于外公在三十多岁的年华被执行枪决。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当全国逐渐开展起平反冤假错案与拨乱反正活动时,北京方面派遣专人飞至南京,为外公平反昭雪,家人终于等到平反通知,外公被确认为爱国起义人员。外公去世后,外婆独自养育母亲和两个姨妈。外婆家是泰州的名门望族,外婆德高望重,她去世时,家乡的亲朋邻里自发地来为她送别,送别的队伍排了好长好长。
承蒙祖上福泽庇佑,2021年秋分时节,我与彭城书院结下不解之缘。踏入书院大门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被一股和谐而温暖的气息所包围。自此,我便扎根于此,再也没有想过要离开。 在这里,每一次与经典的对话,都似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传递;每一回先生的教诲,都如点点星火照亮生命之路。书院不只是一处学习的场所,而是我灵魂栖息的港湾,是指引我在人生长路上坚定前行的明灯,让我在浮躁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了一方心之所栖的精神家园。
《问道心得》中说,人都有两张脸:一张慈脸、一张罪脸。如果慈的CEO上岗,就会充满和谐;如果罪的CEO上岗,则充满戾气。以前的我总是自以为是,总喜欢拿手电筒照别人,对别人总是有苛刻的要求,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的别人一定也要做到。走进书院,才发现自己其实早已烙上了母亲的品质而不自知,这些本自具足沉睡多年的品质是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中,在老师们的榜样力量下慢慢被唤醒。
小时候家人围坐在小圆桌吃饭,母亲总是念叨我们,吃饭要细嚼慢咽,少说话。走进书院,我知道了这叫“食不言”。有时我们在家会议论某个人,母亲总是阻止我们,说“闲谈莫论人非”。走进书院,我知道了这叫“关注自己,不去浏览他人”。母亲一生慈爱,没打过我们姊妹一次,走进书院,我知道了“孩子不用管,全靠父母德行感”。母亲做事踏实,任劳任怨,走进书院,我也是尽可能做好经手的事情,第72期启蒙班教学已接近尾声,这学期我没有请过一次假。母亲为人谦和,从未与人发生过口角,小时候自己骄纵任性,常常顶撞母亲,走进书院,我不断修正自己,明理归道,谦和做人。从小到大,母亲的一言一行,在我心中播下了“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和做人”的家风种子。
先生在《种子法则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主题分享中说到,种子法则对家庭教育有什么启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生是个漫长的旅程,我们不断播种,也不断收获!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什么种子很重要。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是种子法则!智慧的父母,一定会引领孩子通过读经诵典播下智慧的种子;通过自己的示范,给他们播下感恩、博爱、善良、慈悲、孝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宽容大度、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种子!人生是一块田,播下善,造福田;播下恶,得荆棘。我们撒下的每一颗种子,冥冥之中必有收获。
那么书院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呢?先生有言:书院的教育在于给孩子未来的人生播下人类最高智慧的种子。虽然今天的书籍浩如烟海,但唯有经典可以与日月同辉,它们是不灭的明灯,照亮着人类前行的脚步。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典中蕴含了人类的最高智慧与最高美德。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阅读这些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圣人的教诲;践行这些经典就是站在圣人的肩膀上前行!
生命有两个根,一个是有形世界的肉体之根、身体之根,这个根在我们的父母和祖宗那里,所以我们要孝敬父母、祭祀祖先。第二个根是无形的根,在虚空里,在大道的本源里,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大道本源。书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道场,走进书院三年,我一直珍惜和书院的这段缘,做好自己,做有道的自己。我要遵从先生的教诲,紧随书院,带着无我利他的心做义工,为家乡为社会发出光和热。
写这封信时,身体出现了非常强列的反应,我也理解了先生说的“每月一信是写给天地的供养,写每月一信是祭祀祖先,也是与父母连根”的深意。感恩所有遇见!感恩先生的智慧引领!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6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国学启蒙班主班教师、2022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编辑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