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阅读:寻找“天下为公”的精神密码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7月4日:寻找“天下为公”的精神密码

一、祖庙的隐喻:民间信仰里的生存智慧
北宋始建的佛山祖庙,实则是部立体的岭南史诗。那些被时光摩挲得发亮的陶塑脊饰,不仅是工匠的巧思,更暗含着一个族群的生存哲学——真武大帝的镇水神性,对应着珠三角水患频发的集体记忆;黄飞鸿纪念馆里“虎鹤双形”的拳谱,藏着乱世中保家卫民的刚毅;而叶问堂的“念头正终身正”六字,恰是武术升华为心学的明证。
当狮队演绎“采青”时,我看到的不是技巧的炫示,而是农耕时代人们对“五谷丰登”最朴素的祈愿。这种将实用理性、审美情趣与精神信仰熔于一炉的能力,正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二、黄埔的炬火:跨越时空的精神契约
三、游学作为方法:重建“四和”的生命坐标系
六日行程像一把金钥匙:香港的法治秩序启示“社会和谐”;澳门的文化共生演绎“家庭和谐”;珠海的创新活力展现“事业和谐”;而祖庙晨练老者红润的面容,则昭示着“身心和谐”的至高境界。当我们在黄飞鸿铜像前演练洪拳,在军校旧址向革命先驱行三鞠躬礼时,文化认同已超越理论层面,成为肌肉记忆与情感共振。
此刻顿悟:真正的游学从来不是地理迁徙,而是灵魂的认祖归宗。那些镌刻在祖庙石雕上的祥云纹,飘扬在军校旧址的蓝灰军服,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母题——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扎根文脉深层,才能生长出抵御虚无的根系。
结语:文化的朝圣者与薪火的传递者
夜幕降临,珠江三角洲的万家灯火渐次亮起,每一盏都是文明的续篇。回想先生在这次珠港澳游学中先后两次给我们的赋能分享,其核心要义,就是让我们记住:我们既是文化的朝圣者,更应是薪火的传递者。这趟旅程的满分答案,或许就藏在祖庙戏台那副斑驳楹联里:“古今来色色形形无非是戏,天地间奇奇怪怪何必认真”。上联道破本质的虚无,下联却非消极避世——“何必认真”实为“认真而不执着”。这与苏轼“人生如逆旅”异曲同工,暗含“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积极底色。以游戏心态担纲生命重量,用认真姿态传承文明火种——就像我们出发时那列慢行的绿皮车,不求速度,但求每一个停靠站都能播下种子。
感恩所有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6日。题图为作者与汉风先生在孙中山故居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