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向光而行
今天,这个酝酿已久的、充满意义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我和爱人一起,踏上了这段注定温暖生命、滋养灵魂的旅途。
中午的南通站,人流穿梭,而我们的心境却格外宁静。坐上那趟久违的绿皮列车,车轮与铁轨碰撞出“况且况且”的节奏,仿佛时间也愿意为我们的行程放慢脚步。从南通到徐州近六个小时的车程,在旁人看来或许漫长,于我而言,却是一个求之不得的“闭关”时光。
车窗外的风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田野、村庄、河流,在夏日的阳光下流淌着生机。车厢内,则是我的一方小小道场。摊开经卷,笔尖润墨,在微微晃动的车厢里专注抄经,每一个字落于纸上,都像是心湖投入一颗石子,漾开层层平静。打坐时,闭目凝神,感受列车的律动与呼吸渐渐同步,外界的喧嚣沉淀下来,内心一片澄明。读经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入心,与窗外的风声、铁轨声交织成独特的禅韵。兴起时,轻声哼唱几曲古韵新声,家国情怀随旋律沁入心扉,仿佛山河入怀、顿觉天地开阔。那份自在与畅快,真是“爽呆了”!这六个小时的“移动修行的旅程”,不是消耗,而是充电,是沉淀,是与自己、与经典、与天地更深层的连接。
当列车缓缓驶入徐州站,夕阳正为这座古城披上温柔的霞光。而我的心跳,也因为即将到来的团聚而悄然加速。想想看,六个小时之后,就能见到书院大家庭里那180多位亲爱的师兄弟们了!那份同门的情谊,共同求道的热忱,光是想象着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的场景,心里就暖融融、喜滋滋的。我们将汇成一股充满能量的溪流,从徐州再出发,共同奔向先生伫立的远方。
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那场期待已久的
“珠港澳国学之旅”!即将踏上那片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土地,在繁华的都市脉搏中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与活力;在先生和师母的引领下,与同门共修共学,感受经典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磅礴生命力……这份期待,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心田里蓬勃欲出,带着对智慧甘露的渴求,对同道共行的珍惜,对文化圣地的向往。
列车到站,脚步轻快。徐州——是我们能量汇聚的驿站。而真正的旅程,那场心灵与文化的盛宴,才刚刚拉开序幕。心怀感恩,充满期待,继续前行!
7月1日:朝圣者的车厢
凌晨三点多,铁轨与车轮的撞击声敲碎夜的寂静,像极了诵经的木鱼,一下又一下,为朝圣者计数着光阴。我在火车上铺醒来,窗外浓稠的墨色里,万物仍在沉睡,唯有这节奏分明的声响,执着的丈量着通往远方的轨迹。想到一小时后的晨修,我轻手轻脚地下了床——这节狭小的车厢,此刻恰似被喧嚣世界遗忘的孤岛,却是修身的绝佳道场。
洗漱后,我来到车厢连接处。这里仅容一人转身,却成了我的专属禅房。偶尔经过的乘务员脚步声,如同遥远的潮汐,转瞬便消失在夜色里。我舒展筋骨,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与天地共鸣的韵律,踏出的方寸之地,渐渐化作太极的圆。原来天地之大,不过是人心可丈量的半径。透过车窗,天边泛起蟹壳青的微光,沉睡的田野与电线杆在晨曦中渐渐苏醒,仿佛万物都在为这场清晨的修行屏息。一小时的拳操舞行云流水,收势时,身心已被晨光彻底唤醒,恰似被露水浸润的叶片,通透而轻盈。
我在过道靠背椅子上坐下,列车的摇晃恰似母亲温柔的怀抱。闭目调息间,同修们轻声起床的窸窣声此起彼伏,像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带着生机与希望。当第一缕阳光斜斜地洒进车窗,师母的声音带着暖意传来:“尝尝徐州的煎饼吧。”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四十年前,在苏北小镇,我对着硬如牛皮纸的煎饼连连摇头,被同事戏称为“摇头饼”的窘态犹在眼前。而此刻,手中的煎饼却松软得如同云朵,师母正细心地夹入金黄酥脆的馓子,酱料在面皮上晕染开琥珀色的花纹。咬下时,馓子的脆响突然叠回四十年前同事的笑声,甜面酱的咸香里,浮着小镇晨光的微凉——原来味觉才是最忠实的时光记录仪。这一口下去,尝到的不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是岁月沉淀的滋味。
早餐后的车厢,摇身一变成了流动的文化和精神圣殿。师母起调唱起《七子之歌》,歌声像一捧星光撒进车厢,童声最先接住光亮。那些书院的小弟子眼睛亮得像落了银河,张口就把旋律唱成了会飞的银蝶,连车窗上的雾气都跟着颤动。最妙的是师母设立的“关卡”:过道两侧的师姐们要求每个通过的孩子都唱这首歌。孩子们清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将整个车厢都托上了云端。我举着手机跟唱,却突然停住——不是所有声音都需要被记录,有些共鸣正在车厢的缝隙里、在每个人睫毛颤动的光影里,生长成无需文字的经文。此刻,我终于懂得,最动人的音乐,从来不是丝竹管弦,而是发自内心的声音。
午间,车厢里的老师们个个面带悦色。师母变魔术般从行囊里掏出各色点心,大家围坐在一起,分食的场景像极了童年围炉而坐的温馨画面。点心的温热触感从指尖传来,笑语的温度在空气中流淌。饱餐一顿后,我爬上铺位,在列车规律的摇晃中继续六实功课。窗外,稻田、山峦、村庄疾驰而过,像快速翻页的画册;而我的内心,却愈发宁静充实。看着窗外的世俗风景,忽然觉得这列车摇晃的节奏,比任何禅房的蒲团都更能教人定住心神。这哪里是开往港澳的列车,分明是载着灵魂驶向精神家园的朝圣之舟,每一个瞬间,都是生命中珍贵的修行。
铁轨还在延伸。山峦退成剪影。点心的余温尚在掌心。而我们的朝圣,早从车轮启动时就已开始——不在港澳的哪个码头,而在每一口煎饼里的光阴,每一声童歌里的晨光,在这节摇晃的车厢里,在每一次与自我、与他人相遇的刹那。
7月2日:东方之珠的文化巡礼
当晨曦为深圳湾镀上金边,我们第三天的文化探寻之旅已然启程。两小时的路程,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转移,更像是穿越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隧道。随着通关闸口的缓缓开启,香港——这颗镶嵌在南海之滨的“东方之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交织着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壮美画卷。
踏入香港太空馆,我仿若进入了一个科幻世界。半球形的天象厅穹顶,将浩瀚宇宙浓缩于方寸之间。当璀璨星辰在数字投影技术的演绎下流转,人类探索宇宙的智慧与勇气跃然眼前。走出太空馆,免税商店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香港作为国际购物天堂的繁华盛景,也折射出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
下午,我们登上太平山之巅。海拔554米的凌霄阁观景台,宛如上帝视角的绝佳窗口。俯瞰维多利亚港,碧波荡漾的海面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现代都市的壮美画卷。中环的玻璃幕墙折射着耀眼的阳光,维港的船只穿梭如织,现代文明的蓬勃生命力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夕阳西下,紫金广场响起了我们一号车全体游学者激昂的《歌唱祖国》旋律。五星红旗在维港的晚风中猎猎飘扬,那一抹鲜艳的红色,点燃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炽热的家国情怀。登上“洋紫荆”号游轮,落日余晖为两岸的摩天大楼披上金色的外衣。随着夜幕降临,维港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将整个港湾装点成一片灯的海洋。这如梦如幻的夜景,无愧于“世界三大夜景”的美誉,更诉说着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在前往香港大学的途中,先生赋能讲话说“任何时候都要拿到生命的正能量”,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走进这座世界排名靠前的百年学府,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新文艺复兴风格的本部大楼,哥特式尖顶与彩色玻璃窗诉说着英伦遗韵;而智华馆充满现代感的设计,则彰显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完美融合,正是香港文化最生动的写照。
夜幕下的星光大道,别有一番韵味。驻足在李小龙铜像前,追忆这位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传奇人物,探讨香港电影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深远贡献。对岸的灯火通明,勾勒出香港的繁华轮廓,让人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每一处风景,都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杰作。正如那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香港正是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绽放出独特的文化光芒。
今天,我不仅领略了香港的自然风光与现代繁华,更深入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从太空馆的科技魅力,到太平山的壮美景观;从紫金广场的爱国情怀,到香港大学的学术氛围;从星光大道的电影记忆,到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每一处都诉说着香港的故事,每一幕都展现着香港的魅力。这座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时代精神,继续在世界舞台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7月3日:濠江文脉里的千年对话
晨光穿透云层,为维多利亚港镀上一层金箔。我们挥别香港导游戏称为“九星级酒店”的住所,怀揣着对文化寻根的渴望,踏上通往澳门的精神朝圣之路。港珠澳大桥如一条银龙横卧碧波,四十分钟的车程里,海浪拍打桥墩的韵律仿佛在诉说这片海域千年的故事。
当穿梭巴士驶入澳凼海域,一座座填海而生的岛屿渐次浮现——这是葡萄牙航海家口中的 “上帝之城”,更是中华文明向海而生的见证。在澳门皇宫用完融合粤式与葡国风味的午餐后,时针指向十二时三十分。银河度假村钻石大堂内,2.5吨重的巨型水晶装置随乐声变幻光影,现代科技演绎的“火树银花”令人想起盛唐上元夜的灯会盛景。移步威尼斯人度假村,大运河购物中心的蔚蓝穹顶下,刚朵拉船夫用意大利民谣应和着广东粤剧的唱腔,这种文化混响恰似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在此停泊时的盛况。
妈阁庙的香火已延续五百余年。我们拾级而上,看见闽南风格的琉璃瓦与巴洛克式山墙和谐共处。妈祖的金身俯瞰着南海,她的传说从莆田湄洲岛漂洋过海,成为连接闽粤琼澳的精神纽带。在庙前广场,几位葡萄牙裔老人正用粤语向妈祖祈愿——这是文化交融最生动的注脚。转至金莲花广场,18K镀金的“盛世莲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下午三时许的澳门博物馆,正在展出“回归礼物特辑”。四年级的刘予頔小朋友举着手机,认真记录各省市赠礼:北京的雕漆“花好月圆”盘寓意团圆;新疆的和田玉“昆仑璧”象征稳固;香港赠送的紫荆花雕塑暗含“兄弟同心”……。这些器物不仅是工艺精品,更是一部用物质文化书写的国家叙事。
傍晚的大三巴牌坊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巴洛克式的圣母雕像下方,雕刻着中式的牡丹与日本的菊花;残壁上的汉字碑文与拉丁文铭刻相互映衬。我们在此列队合影时,先生再次领诵《七子之歌》,随即《七子之歌•澳门》、《歌唱祖国》的旋律响彻广场。令人动容的是,周边的游客情不自禁地举起手里的手机,对焦了这支庞大而别样的团队;更多的原地停下了脚步加入合唱。此刻,1999年12月20日零时的激情穿越时空,在每个人的胸腔中共振。
澳门这座不足33平方公里的城市,实则是中华文明面对海洋书写的壮丽诗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排斥异质文明,而在于文化自信、海纳百川的胸襟。从妈祖信仰到土生葡菜,从哪吒庙到玫瑰堂,澳门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澳门之旅,让我懂得:这朵海上莲花的绽放,既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宣言。
感恩所有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6日。题图为作者伉俪在香港太平山顶留影。】
【作者与爱人,以及汉风先生在香港维多利亚湾邮轮上。】
【作者与爱人,以及汉风先生在奥,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