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组平衡月六人感悟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编者的话:在平衡月,六实第11组善始善终组共收到10位老师所写的实修感悟,姓名如下:王德龙、李艳东、林泉、王晨、韩金凤、靖華、赵继红、李文娇、张传珍、李荇。大家的一月一信,都用心写出了自己的收获与成长,质量很高。除独立推送的之外,现合辑6位老师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全体同修向这些老师看齐,珍惜自己在书院大家庭学习的机会,修身不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林泉:在诵读经文中增能长慧
以前读《问道心得》时走马观花,没有走心,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得知书院还有“朗读者之家”共修群,便找凌寒老师申请加入。凌寒老师大爱,把组长一职也让给了我,让我又多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先生说“谁担当,谁成长,越担当越成长。”是的,刚开始录音,一天录不了一段,而且越读心越烦躁,读出的质量就更不好了,一度甚至想放弃。但现在担当了组长,有了责任和义务,让我有了坚持前进的动力。
为了提升自己朗读的力量,平时我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循环播放师母在喜马拉雅录的音频,不断磨耳朵,一句句听读。我把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划上;把重音的字下面标上黑色圆点;把不太确定的字词先查好标上拼音……做好这些,就开始一遍遍模仿师母去读,录了一遍又一遍。当一小段录七八遍还不满意时,心就开始烦躁起来。后来我开始调整自己,接受自己声音的不完美,读起来就轻松自在了。这真应验了先生所言的“接受什么,什么才会消失。”
在不断的练习中,我还发现录音是在精读《道德经》,这跟泛读是完全不同的。精读更能让我走进《道德经》,很多次都读到泪流满面,真正地链接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能量。也经常在生活中、做事中突然浮现《问道心得》中的一句话,像指路的明灯给我指引着方向。
感恩先生师母创建了书院这个平台;感恩凌寒老师给我加入朗读者之家的机会;感恩张彩虹老师在音频和视频的对接中给予的包容,让我在朗读中成长。也随喜我们组李艳东老师加入了朗读者大家庭中,她亲切温柔的口音,给人随和温暖的感觉。同时也呼吁有更多的老师加入朗读者之家,我们共同用声音传递爱!
2、张传珍:我们自在而欢喜
每天在我们小区广场跟戚景华和肖淑玲两位老师一起做拳操舞,可以经常听两位大德老师分享他们在书院的成长故事。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种滋养。
这一天早上,戚老师告诉我:“在书院里,我们一定要做到有人担当我协助,无人担当我向前。遇事要勇于担当。”当天我看到韩老师发给我的信息,要我在小组共修时给大家做分享。我没有犹豫,直接就答应了。想一想,以前也接到过韩老师发来的分享要求,但那时候是很不情愿的,甚至直接给予拒绝。而这次,我是满心欢喜的接受。
前段时间,我邀请一个同事来书院。她看到我满心欢喜的站在家长学堂门口做礼仪迎宾,微笑着给每一位进课堂的家长鞠躬问好;继而又看到书院每一位义工老师都面带微笑的给对面走过来的同修鞠躬问好,深受感动。而当戚景华老师的小外孙女满脸微笑的向她鞠躬问好时,她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现在能找到这样有能量的道场真的不易,我也能加入书院吗?”我跟戚老师异口同声的告诉她:“当然可以,书院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
书院是一个正能量的道场。书院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们在这里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我们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一起走,越来越好,自在而欢喜!
前几天,我爱人在家里问二宝:“你妈妈在干嘛呀?”二宝说:“妈妈在参加共修学习。”我爱人接着就说:“不对呀,你妈妈今天好像没有共修课呢?”二宝又说:“那妈妈在写感悟。”我爱人说:“哦,你妈妈写感悟都是写什么呀?”二宝站在阳台对着星星说:“妈妈写感悟就是在写感恩。”
听完二宝的话,我的眼泪瞬间就流出来了,因为孩子说的这句话太有能量了。四年前,我带孩子去书院学习,只是纯粹的让孩子接触国学经典。当时是宋德昌老师作为配班老师带课的,后来宋老师就邀请我加入班级家委,接着又让我加入书院的义工团队,我就这样带着孩子在书院浸泡了四年。从孩子刚开始的内向到现在的活泼开朗,宋老师一路走来比我都了解我家二宝。每次宋老师给我交流的时候总是说“孩子今天在课堂上开口说话了”“子扬小朋友愿意出教室和同学玩了”……
孩子点滴的进步都得益于书院的教育和宋老师的陪伴,感恩之情无以言表。这四年,在宋老师的鼓励下,我在书院的身份不断的变换,也不断的叠加,从一名家长到义工;到新闻组的成员;再到国学班的弟子。我想这一切要感谢我的孩子,是孩子引领了我去书院。在书院里,我接触到太多德才兼备的老师,比如一然老师、凌寒老师、曹桂莲老师、李文献老师、王晨老师、徐凤梅老师、侯瑞华老师、孙月美老师、郑敏老师……他们把书院里的孩子视为己出,用自己的智慧去给孩子输入正念的思维。二宝在书院四年间的成长令人感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书院和书院老师们的功劳。
先生曾说,幸运的孩子一般都有三个特征:有三观正和优良家风的家庭;有厚德而智慧的父母;有促进其养成良好习惯的环境。具备了这三点孩子不优秀都难。我之前带孩子进入书院是为了纯粹学国学,谁曾想一路走来收获了这么多。现在我对二宝不再去关注他在学校的分数,因为先生说过“尽人事,听天命,孩子只要认真学努力学习即可。”感恩先生的大爱慈悲,感恩书院老师们无我利他的付出。
4、韩金凤:锤炼善良的品质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善良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岁月长河中不断修炼、精心培育的生命之花。它如同春日里的细雨,悄然滋润着他人的心田,也让自己的心灵愈发丰盈。塑造善良的品质,需要从点滴做起,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保持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
善良的养成,还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之中。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与家人相处时,多一些耐心和包容,不把坏情绪发泄在亲近的人身上;在与朋友交往中,诚实守信,在对方需要时伸出援手;面对陌生人,也保持尊重和友善,哪怕只是一个礼貌的点头致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如同星星之火,汇聚起来便能照亮整个世界。
在生活中践行善良,也要有勇气坚守原则。当看到不公正的现象时,敢于挺身而出,为正义发声。也许这样做会面临一些压力,但善良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同时,善良并非无底线的妥协,在帮助他人时,也要懂得保护自己,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让善良始终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善良的品质也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我们要时常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帮助到了他人,是否让对方感受到了尊重。如果发现自己的做法存在不足,及时调整改进。此外,向身边善良的榜样学习,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锤炼善良的品质是一场漫长而美好的修行,它让我们在给予中收获快乐,在付出中实现成长。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不仅能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也能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独特的光彩,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5、赵继红:把传统文化融入亲子情绪管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亲子间的情绪管理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走进书院,打开中华优秀文化的大门,特别是接受了圣贤智慧的熏陶,我发现若将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融入亲子教育,一定能为我们提供独特且有效的解决思路。
传统文化倡导“修身养性”,《礼记·大学》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内心的修养对情绪把控的重要性。在亲子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成为情绪管理的榜样。当孩子犯错或发生冲突时,父母若能以平和心态沟通,而非动辄发怒,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控制情绪。就像《弟子规》里“首孝悌,次谨信”所传递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基于相互尊重与理解,父母的情绪稳定,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共同面对问题。
传统文化还重视“共情”与“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我们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在亲子相处时,要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根源,无论是学习压力还是人际交往困扰,都耐心倾听,给予包容。这种共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增强安全感,进而更理智地表达和管理自身情绪。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也适用于亲子情绪管理。既不过分压抑情绪,也不肆意宣泄,而是找到平衡。可借助书法、绘画、诵读经典等传统文化活动,帮助孩子舒缓情绪,培养专注力与平和心境。比如孩子烦躁时,一起书写毛笔字,在一横一竖间沉淀心绪;或共读《诗经》,感受诗词中的美好与宁静,让情绪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得到调节。
把传统文化融入亲子情绪管理,是一场温暖的传承与成长之旅。它不仅能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还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成为充满爱与智慧的港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亲子教育力焕发出新的生机。希望更多的家长走进书院,学习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亲自的情绪。
6、李荇:女性的三重修行
《道德经》中的“静弱慈”思想源于老子对“道”的深刻阐释。尤其体现在“柔弱胜刚强”“守静笃”“慈故能勇”等核心观点中,将其转化为现代女性的修养智慧。
《道德经》云:“夫唯不争,故无尤。” 好女子不必在言语、利益上争强好胜。静默观察、理性判断,反而能看清本质,“众人熙熙,如享太牢,我独泊兮其未兆。”
不争之静:遇家庭矛盾时,先倾听而非指责;在职场中,以行动代替抱怨。“致虚极,守静笃。” 通过冥想、阅读或亲近自然,培养内在稳定性。静能生慧,避免被情绪裹挟。柔弱胜刚强,示弱非懦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是外在的包容,内在的坚韧。女性在家庭中可以柔克刚,用温和化解冲突。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不炫耀才华、不压制他人,谦和反而赢得尊重。教育孩子时,说“妈妈也不全对,我们一起学习”。慈:生而不有的爱。“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对家人付出而不控制,如大地滋养万物。许多母亲过度干预子女,这就违背了“道”。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爱会激发真正的勇气。如为保护孩子而柔弱的母亲瞬间强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静弱慈的本质是“不争之德”:静如深渊,映照万象而不扰;弱如溪流,绕石而过终成江海;慈如春雨,润物无声。静、弱、慈,不是被动顺从,而是如“道”一般无为而无不为。放下“强女人”的执念,在柔和中修出强大心性,方合老子所言“守其雌,为天下溪”。
司马光曾言:“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在这个焦虑与竞争交织的时代,母亲的教育智慧不在于掌控与纠正,而在于一场关于情绪的三重修行——静、弱、慈。
1、平静的母亲,才会养出安心的孩子。当母亲成为情绪稳定的港湾,孩子才有勇气驶向未知海域。
2、母亲示弱、后退,孩子就会变强、前进。聪明的母亲懂得“藏起锋芒”,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责任感与创造力便会破土而生。
3、母亲的慈爱,是孩子一生温润的性格之光慈,不是无底线的纵容,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磁场。
真正的力量,从不靠音量维系。母亲的慈,是让孩子在接纳中懂得规则,在温柔里看见方向。一个喜怒无常的母亲,再多的说教都是徒劳。一个情绪平和的母亲,无需多言,便已为孩子筑起最坚实的精神港湾。母亲的三重修行,修的不仅是育儿之道,更是一场自我的觉醒。当母亲静如深潭、弱如春水、慈如大地时,孩子自会在这份平和从容中,长成松柏之姿。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