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这位家长的发言振聋发聩!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家长们、可爱的小弟子们:大家好!
我是彭城书院第72期国学启蒙少年养志3班小弟子张家郡的家长。今天站在这里发言,并非因为自身多么优秀,而是作为一名在书院这片沃土上、在“家长学堂”这方天地中,不断被唤醒、被滋养、被提升的学习者。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与孩子一起,在书院接受圣贤教育七年来的深切感悟与内心的转变。
是孩子引领我走进书院的。那年家郡才5岁,我通过李云老师的朋友圈初识了书院。2018年,我和孩子有幸一同被录取——他进入启蒙班,我则加入了国学班。初到书院,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便油然而生,仿佛回到了久违的精神家园。
那时,常听先生说:“孩子不用管,全靠父母德行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起初,我只停留在字面理解,对孩子的学习依然充满焦虑,如同许多家长一样,在“卷”孩子的路上难以自拔。家郡成绩稍有波动,我便坐立难安,甚至还动手打过他,亲子关系一度紧张。
真正的顿悟发生在家郡四年级的暑假。我带家郡参加了书院夏令营。一天中午,汉风先生给孩子们上完课,在食堂与师母刘思苇老师一同用餐。刘老师见我进来,对先生说:“刚才课堂上的张家郡,就是王倩老师的孩子。”先生随即对我说:“这孩子很好,你们一定不要乱管。只要你和孩子父亲做到四个字‘行善积德’,他日后必有大福报。你们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了。”
先生一席话,令我瞬间顿悟:“我好了,我周围的世界就好了。我是一切的根源。”想让家郡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首先得成为“别人家的妈妈”。既然自己未能做到,又怎能苛求孩子?想要孩子提升,必先提升自我。于是,我在书院更加精进抱一,抱持“老师、听话、照做”的态度,潜心学习。
渐渐地,我发现,当我心念转变,家郡的状态也随之改变。从前我说上百遍也无动于衷的事,如今无需提醒,他自会主动去做。曾经我对他处处担忧,如今对他所做的选择,我都能给予信任和支持。过去放学后,我总追问他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他却一句话都不跟我说;现在闲暇时,他会主动分享学校里的事情,甚至老师布置的罚写作业,也会主动的跟我说。我只是静静倾听,偶尔也和他一起“吐槽”一下某位老师的某件事。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朋友问我:“你家孩子都没有叛逆期吗?”其实我想说,家郡已13岁,应该也是有叛逆的时候,只是我接纳他的叛逆。先生教导我们:“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了。” 我想,并非家郡没有叛逆期,而是我的接纳消融了他的叛逆。
这些心念的转变,都源于在书院家长学堂的学习与提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先生曾说“叛逆”二字是舶来品,传统中国并无此说。孩子所谓的“叛逆”,往往是父母停滞成长、学习能力跟不上孩子步伐所致。因此,书院的家长学堂旨在提升父母的培育能力,凝聚家庭共识,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绽放精彩人生。
如果说父母是水,孩子是鱼,鱼病了,我们需要把鱼从水里捞出来,换一缸干净的水来医治。鱼的病好了,如果还是放进原来的那缸水里,鱼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生病的。可见,问题不在鱼,而在水。同样,孩子显现各种“问题”,根源可能并非孩子本身,而在于父母。唯有父母觉醒,提升认知,方能养育出真正的谦谦君子。
亲爱的家长们,彭城书院为我们搭建的远不止是孩子学习的课堂,更是一个家庭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她让我们深刻体悟到:教育绝非单向的付出与塑造,而是两代人彼此映照、共同照亮的过程。当我们开始诵读经典、涵养心性、修正言行时,给予孩子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穿透岁月、照亮生命的人格底蕴与文化自信。
先生曾说:“人为万物之灵,承天地气运而生。每个人都应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肉体的出世,一次是灵魂的觉醒。”感恩父母赐予我生命,感恩书院赋予我慧命。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为彭城书院第72期公益国学启蒙班优秀家长代表王倩在结业典礼上的发言。王倩为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6组成员、2018级国学班弟子、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新闻中心视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