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史一然老师文章: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

(2025-06-13 21:52:50)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史一然老师文章: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

跟随先生在书院修身学习十年有余,深刻体会到,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只有一个:知道却做不到。也经常有同修分享到自己的困惑: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怎么就偏偏做不到呢?

知道却做不到的真的不少:

知道一切是最好的安排。但是事情来时,却还是被事情绑缚,或是委屈,或是抱怨,或是感到受了不公正的对待而愤愤不平。知道一切的不顺皆应反求诸己。但是还是会被轻易地激怒,进而抱怨、指责。知道上善若水,我们应该学习水的柔软,水的谦下。但是矛盾产生时,还是会针尖对麦芒,非要争个你错我对。知道余食赘行乃是物之所恶,有道者不处。但是还是难以战胜自己的习气,总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知道养育孩子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但还是深陷育儿困境,情绪随着孩子的行为起伏不定,选择对孩子苛责,而非自我觉醒。知道应该顺道而生,但还是会经常放纵自己的欲望,做不到按时作息、有节制的饮食、有规律地锻炼。就拿六实共修来说,知道5+1的功课每一项都有其非凡的意义,但还是会懈怠,还是会拖延,还是会找理由去逃避。

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呢?这是我这段时间经常对自己的灵魂叩问。上周静坐时,这个问题又自动冒了出来,并且隐约也有了一些答案。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要素:知道和做到。知道是知,或者是认知。而做到是行,或者是践行。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知是行的理性指导,行是知的感性体现。

一个人的言行永远不会超出自己认知。每一个行为背后都被一个认知所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不可能分离。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而所谓的知行分离,真相是把想要达到的知当成了已经具备的知。

我们的理性大脑往往会选择我们想要达到的认知层次。这也体现了主动提升自我的追求。但是我们往往会把“听到”等同于“知道”。而支配我们行为的认知往往根深蒂固,甚至深藏于潜意识之中,潜意识部分就像海面之下的冰山一样难以觉察,若不是带着一份觉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行为都在受某种深藏的认知所支配。它的形成并非在朝夕之间,恰恰相反,可能早在我们的童年,就被父母的言传身教植入到我们的生命;甚至可能更早,它来自于家族序列的记忆,通过基因遗传与生俱来。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秉性”和“习气”。因为积习已久,它对我们行为的支配往往会体现为下意识反应而不自知。

而我们在修身学习的过程中所听闻的“道”,就像一道光,为我们照亮了前路,让我们对人生有了美好的追求。我们如获至宝,同时也产生了错觉:我终于知道了!真的知道了吗?书院是一个学习圣贤的道场,来到这里,就是走上了一条闻道、明道、行道、证道、弘道的修身之路。无论是诵读经典,还是听先生讲学,都是在闻道的层面。而从闻到知,是一个把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智慧的过程。先生说,听到的都是信息,如果不能通过践行形成自己的生命体悟,也就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智慧。

这也是新的认知形成的过程,即先生说的高维认知。所以在这个角度看来,我们经常会把要追求的知即“闻道”当成了“知道”,可是行为却还是被原有的低维认知所支配,自然不如人意,因而产生了对“知行合一”的自我否定。

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其实也就有了破解之法。在此也发表一点个人浅见:

首先,确定知行合一就是道的体现。知行不可能分离,就像手心离不开手背,主体离不开客体。知道却做不到的本质是这里的“知道”其实只是“听到”、“闻道”,离真正的“知道”还很远,需要经历认知的自我革命。破除旧认知,构建新认知并非易事。而认知一变,行为及情绪自然就变了。所以要构建新认知,必须对自己的固有认知有所觉察。如何觉察,首先要明白“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认知在支配”的真相。通过自己下意识的反应来觉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其实都是潜意识的显意识化。觉察到这一点,就有利于进行自我剖析。剖析自己的念头、语言、行为背后到底受什么样的认知在支配,以及这些认知是如何形成的。消除阴暗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它呈现在阳光之下。当我们能去观照自己的内在时,也就为光照进自己打开了一扇门。

其次,给自己要构建的新认知一个启动的时间。我们每天都要产生无数念头,说很多话,有很多行为表现。大部分都是凭着本能,下意识作出的反应。这背后是固有认知的支配。而通过学习得来的新观念也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它曾经让我们感动,感到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如获新生,但是它仅仅是刚刚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中。就像我们偶尔得到了一件功力深厚的法器,怀着激动的心情把它带回了家。但是要启动它,让它发挥其法力,正如新的观念能够支配我们的念思言行,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唤醒和激活,甚至要多次地练习,才可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比起固有认知主导的本能反应,新观念的启动显得反应迟钝,总是晚到一步,所以我们经常会为自己在本能反应下做出的失道行为而自责与懊恼。如何避免呢?三个字:等一等。不要着急反应,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其实觉迟是构建新认知初期的必然阶段。看到这一点,我们就给觉知一个反应时间。做一个深呼吸,等个三五秒,这个时间就是让自己从一个世俗的状态调整成一个修身者的状态。随之而来的是脑海中浮现的先生的教诲、经典的要义、曾经灵魂为之震撼的真谛……这些新的认知开始统帅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知与行在新的高度上再次合一。

再者,面对新旧认知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反复甚至倒退,我们无需过多自责、愧疚等自我否定,先生说,这些都是负能量。接纳自己,才是改变的开始。我们接纳完整的自己,包括美好的一面,也包括邪恶的一面。真正接纳自己,才能做到去接纳和包容别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完美无缺,而在于接纳自己的局限并持续精进。每一次的反复都是检验我们修行成果的机会,每一次的倒退都在提醒我们保持谦逊。我们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信心,也要有足够的恒心。这些都是道心的体现。在自我觉知的路上,我们更需要有足够的谦卑之心与感恩之心,以他人为师,以诸事为考题,仔细体会“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的真谛,真正地感受“不是得到就是学到”的价值感。当我们能够以这样的心态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起伏,就会发现自己逐渐拥有了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深刻的智慧。这种内在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和积累。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些道理时,就会发现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也会随之增长。

修身不易,不修身更难。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清醒的觉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当我们选择逃避自我成长时,内心的混乱与痛苦反而会如影随形,让我们陷入更深的迷茫。每一次面对挑战时的选择,都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将所学内化的关键时刻。那些看似艰难的改变过程,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建立更为开阔的人生格局。

至此,“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的问题已转化为“我们接收到了新的观念,但是我们还需要有觉知地去练习。”最简单的方式是按先生要求的“老实、听话、照做”,“老实”是恭敬,“听话”是足信,“照做”是笃行。我也不再纠结,坚定地跟随先生,牵手同修,带着觉知一路前行!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教务中心负责人、六实活动负责人、启蒙班主班教师 史一然。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6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