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周年征文选登(三十三):福德班四人合辑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1、 万俐君:我永远做那个担当者
感恩书院给我们创造一个增能长慧的平台,给我们创造一个进一步了解书院,融入书院,抱一书院的机会。我欢天喜地融入到庆典的各项活动之中。主动担当,做好自己,为庆典的各项活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牵手更多有缘人一起感受书院大家庭的和谐美好,增进对书院的了解和理解。作为书院福德班的学员,在连接月里我要用五个“总是”去连接,遇事当下觉知,“总是接受,总是感恩”。我随时觉知自己,做好自己,做有道的自己,并帮助自己和他人建立起与自己心中道的连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唯有回归大道方能见天地的清明。命运的改变,从停止喧嚣,回归静默开始。一切自己创造,创造自己一切。 “天道无亲”,天地交互,始终持均衡之道,守四时有序,令万物自生。做人守天道,处事顺人心,先生说学用《道德经》就是在身心中修虚静,在家庭里修和谐,在在工作中修担当。有人担当我协助,无人但当我上前,我不做那个协助者,永远做那个担当者。但当时为了让更多的生命被圣贤智慧滋养,唤醒沉睡的众生,笃信持之以恒定能实现生命能量的提升。
2、骆建芳:我找到了心灵的圣地
2025年5月1日是彭城书院18周岁生日,大家用各种形式来表达感恩心情,祝贺书院越来越好。十八年间,书院对人的教育不仅是学问,更是德行。书院免费开设国学启蒙班、国学班、福德班等等,更以周日国学讲坛、二十四节气茶会、四季诗会、远足游学等活动,让中华经典从书卷走入生活,从课堂浸润心灵。
我和书院结缘源于外甥女,她是最早的一批受益者,那时的她见我就聊书院,朋友圈发的都是书院的信息,渐渐地我受她的影响对书院也有了些了解。从此跟随先生学《道德经》,学《了凡四训》,认真做“六实”功课,参加每月的大群共修、每周一的示范组共修,学唱歌,学太极,走上了修身证道之路。我喜欢二十四节气茶会上,一壶雪水烹煮的禅茶,一曲古琴流淌的雅韵,更喜欢先生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从全新的视角解读《红楼梦》,感悟人生的真谛。
以前我曾深陷痛苦与焦虑之中,如今我在先生的引领下终于找到了远离迷茫、靠近幸福的光明大道。先生不仅唤醒了我,还为我解开了心灵的束缚。我感恩先生的慈悲与智慧,让我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圣地”。
在今后的日子,我要扎根书院,继续跟着先生修身证道,精进抱一,老实听话实干,好好修行,提高自己的智慧、能量和生命维度,完成活好与走好的终极使命。
3、李维:在书院我的人生不断发生蜕变
先生的理念唤醒了我们这些有善缘的同修们一起来到书院。先生说大家都是有福报的人,因为有福报的人才有机会接受到圣贤的教育。通过在书院学习,我的人生不断发生蜕变,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我能用正确的思维去处理了。比如以前我为父母和家人做了一些事情,得到夸奖心里就美滋滋的。而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认为那是我该做的事情,别人夸赞不重要,只要自己尽力就好,心安就好。
外婆摔伤了,我抽出时间去服侍她;邻居生小孩忙不过来,我去帮忙;邻居门口的垃圾我顺手就给拿走了……这一些小事别人不知道,我也心甘情愿地去做。先生说,在生活中带着我无我利他的心去做平凡的小事就是在给自己积福报,就像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样,好事做的多了人生一定得好结果,我是足信的。
4、王秀华:从“活下去”到“活明白”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语。进入书院之前,我是下士,受到世俗的各种限制、束缚,无法听闻大道,乃至于即使有机会听闻大道也加以排斥。因为那时自己的偏见太深,执念太重。非常有幸伴随孙女读经进入书院,进入家长学堂,开始听到不一样的观点。一开始不能足信,听先生分享激动不已,但回到现实生活中,一点点小事做起来都那么难。我从敬畏因果、敬畏天地,不敢随意损人,到慢慢自利利他,再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去体验无我利他。几年下来,跟随书院,频道也逐渐转化过来了。
现代社会,伴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社会的整体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当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如何从单纯的“活下去”转变为“活明白”?这不仅是个体的反思,也是时代的呼唤。跟随书院,我的深刻转变有:
一、金钱不是万能的。虽然金钱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便利和舒适,但它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金钱并不能买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也不能替代真正的人际关系和人类情感。我们需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而不是将金钱放在首要位置。
二、笃定改变自己是的神,总想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人生会面临许多问题,一些问题的解决也许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很难改变他人的行为和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将心打开,学会接受、包容、化育,然后和谐共生。我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感恩书院,感恩先生!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