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风“子夜随笔”(154):一度思卿一怆然——追念张化之老师

(2025-05-04 22:01:36)
标签:

文化

分类: 汉风博文
汉风“子夜随笔”(154):一度思卿一怆然——追念张化之老师

张化之老师已处于重度昏迷状态,我现在无法回去。请您代表我和书院尽快前去医院探望。”这是我昨天上午接到房丽老师“不知道张老师这一次能不能醒过来”的消息后,即刻发给我太太阿苇的两句话。阿苇马上联系了离我们家比较近的曹桂莲与陈泳汐两位老师,一起前去医院探望张老师。探望结束,阿苇给我发来的信息说“张老师是昨天被送到医院来的,情况很不好,不能睁眼了,一直在打盐水和吸氧。”

今早做完拳操舞一回到房间,便接到阿苇的来电,告知张老师已于昨晚驾鹤西归。这个清晨本来阳光灿烂、清风送爽,我却因为收到张化之老师仙逝的消息,而觉得世界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吃惊、悲痛、遗憾、祝福……各种复杂的情绪骤然而至,一时无法释怀。呆呆的站了十几分钟,我来到书桌前,燃一支香,放一杯水,让缕缕烟雾带去我的问候,让清清碧水沉淀我的哀思。恍惚之间,张老师的音容笑貌非常清晰的呈现在我的眼前。

时光回溯到2007年初夏,书院初创的那段日子。也是这样的天光、这样的季节,张老师笑呵呵的走进位于状元街6号的书院。我们一见如故,自此成为忘年之交,自此双剑合璧,在书院创始的那一段岁月里于三尺讲台上演绎剑胆琴心、铁肩道义、家国情怀!那时候,张老师从学校退休没有多久,他把积累了大半生的渊博学识、教学经验、学术素养、人文情怀等,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书院的弟子们和爱好国学的市民百姓。

忘不了张老师的古代汉语课,这是他的专业特长,也是他的智慧绽放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本来枯燥无味的古汉语课程,在张老师那里却变成了灵动的体验与风趣的对话。张老师的每次课,我都亲自为他做主持,并坐在第一排认认真真的聆听他的讲学。这样做的目的有二:第一,从他那里汲取古汉语智慧;第二,为前来听课的人做“尊师重教”的示范。将近十八年过去了,很多场景历历在目。张老师曾说:“汉字具有神性,仓颉造字,汉字诞生,天雨粟,鬼夜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解决繁体字难学难写的问题,进行了汉字简化。汉字简化后,确实推动了扫盲和信息化发展,在历史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有些遗憾至今未能弥补,比如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麺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開関无門门,鄉里无郎……”这些话现在听来仍然闪烁着非凡的智慧。

忘不了张老师的宋词欣赏课,这是他的偏爱,也是他借此抒发人生哲思的重要形式。他对文学界把宋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二分法表示不满,认为最豪放的苏轼词里无处不见婉约,比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等等;而最婉约的李清照词中也时常流淌着豪放,比如“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等等。记忆最深的是张老师阐释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他说,这场雨在宋词中下得淅淅沥沥,下得凄凄惨惨,一下就是700多年,让人闻之心伤,读之断肠。

忘不了张老师的书法、对联与古诗词,这是他的拿手好戏。每一次书院有重要活动,他都会演绎一番,要么撰联一副,要么赋诗一首,很多时候还会写成书法作品,给活动增光添彩。他给书院写的第一副对联是:“斯文今殆矣人思古道;吾辈试图之此建义学”;他给书院写的第一首诗词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传统文明,捐弃近无,有二三子,痛如切肤,不自量力,起而鼓呼,倾囊劳身,肇建私塾,誓为方舟,众生普渡,余虽衰年,岂能无睹,赢粮景从,充马前卒。”房丽老师曾在《听张化之先生“对联中的社稷苍生”有感》一文中写道:“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方寸间,喜怒笑骂,春秋山川,天地悲欢,人世沧桑,尽在极尽简练的文字里。张老师出语即联:称自己为老气横秋的悲观主义,而汉风先生则是朝气蓬勃的乐观主义。崇高的使命和义不容辞担当的情怀,令张老师和汉风先生为书院倾尽了心力。”是的,在状元街的那些时光张老师确实为书院的发展竭尽全力,至今回忆起来仍盈暖于怀。张老师的书法自成一体,悬挂在状元街的匾额就出自他的手笔。

最忘不了的是张老师的音乐课,他不仅能作词,而且能作曲。来到书院不久,他就为书院创作了院歌。歌曰:“自古彭城,人文荟萃,楚韵汉风。彭城书院,薪火传承,华夏文明。传道诵经,品茗吟诗,琴韵书声。嗟我多士,上下求索,民族振兴。自古彭城,历史悠久,地处要冲。北连洙泗,南接亳蒙,儒道辉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祖先所重。嗟我多士,奔走呼号,国人觉醒。”2023年春天,书院在汉文化景区举行清明诗会,张老师亲自为《大风歌》谱曲,并在舞台上进行领唱。国四班弟子郑乐在感悟文章中说:“在年届七旬的张化之老师身上,似乎仍流淌着年轻人的血。他仍旧有着奋斗的激情与动力。” 自2010年至2014年,张老师创办并担纲主讲的“每周一歌”活动连续举办了四年多时光,成为书院那段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每周一歌”活动的目的是弘扬经典音乐,阻击歌坛浮躁,移风易俗,进行音乐教化。

很多书院弟子念念不忘的是张老师的每周一歌课。书院第八期国学班弟子嵇雪娇《在隆冬时光写给书院的文字》中,深情描述了张老师每周一歌课程对她的影响。她说:“五音不全的我,虽然无法跟着张老师唱出好听的歌,但是我仍然忠爱他的课堂。他于音乐之外传授给我的知识与能量,比会唱一首歌要有价值的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老师对弟子的教诲是父亲对儿女的期望。回到书院,便是回家。这种回家的感觉让我感动,这种感动,让我不再对红尘俗世感到寒凉……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和你们相遇在书院, 与这戏马高台一道,汇集成中华文化的一个印记、一道履痕。”

张化之老师在书院早期国学班弟子的眼里是“很可敬、可爱而又很有童趣的一个老先生。”国五班弟子胡云在《忆书院2011年书院国学夏令营》中写道:“每个星期的周三、周五晚上,张化之老师都会来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张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带着孩子们一起扭胳膊扭腿的,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很多好听的歌,还带孩子们做了不少运动。孩子们都很喜欢上他的音乐课,都爱亲切的叫他‘张化之爷爷’。初为人师的我很佩服很喜欢这个‘老顽童’。记得第一次来上课时,他带来了两盒巧克力,放在讲台上,当时我还想他要干嘛呢,后来才知道,原来三个月前,他给孩子们上音乐课答应他们,只要表现好下次来就给他们带糖吃。孩子们都早已忘到九宵云外的事,他却一直牢记着,并且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有着这样的老师做我的老师,我怎能不好好向前呢?就是这样一位富有童心,对孩子充满爱与热情的花甲老人,坚持了一个月,每个星期来夏令营上两节课,风雨无阻,不辞辛苦,以身作则地教育着我们这些弟子。”

张化之老师何止是可敬、可爱而又很有童趣呢?他还才华横溢,热血深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的家国情怀不知感化了多少人的心、澎湃乐多少人的情!他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我们身份低微,处境艰难,依然要心系国家安危与民族兴亡。房丽老师在《壮士悲歌民族魂》中写道:“这也许是张化之老师教学生涯里寻常的一课,而坐在书院里,却令人仿佛感觉在饕餮一场音乐盛宴。张老师胸腔里的激情,将三尺讲台演作一场浩大的音乐会。古今中外遥思驰骋,音乐理论生动形象诠释,惟妙惟肖模仿,慷慨激昂壮歌,台下掌声时时由衷不不绝响起,泪水也一回回浸满我的眼眶。”“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动脉是长城静脉是黄河,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提醒你提醒我我们拥有个名字叫中国。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苦的逆境我们同熬过,就是民族的气节,就是泱泱的气节,从来没变过。手牵手,什么也别说,哪怕沉默都是歌,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张老师时而紧握起拳头,时而两臂伸展,激情澎湃,唱出对祖国的真挚情怀,胸中溢满着对祖国的赤子之情,从眼里到心底,撼动着在场的每个人。这泱泱的气节,这顶天立地的民族魂,让我泪雨倾流。

20072015年,张化之老师在书院的讲坛上耕耘了八年之久,对书院早期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与张老师之间也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忘年情谊。后来,书院居无定所,不停辗转,而张老师年龄渐高,很多时候出行不便,他像邓星雨、翟庆平、黄新铭、张铎、李世明、萧庆元等书院第一代的元老级教授一样,出席书院活动的几率就越来越少了。邓星雨和翟庆平两位老师已经驾鹤西归,如今张化之老师又溘然长逝。但是,无论这些老先生们离开我们多久,书院都会始终铭记他们的恩德,书院人都会一直感恩他们的无私奉献!

唐代诗人李忱在《吊白居易》的诗中说:“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两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敬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文章已满行人耳”,是说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之声。而作者听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此时此刻,我与作者心有戚戚。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如今,斯人已逝,音容犹在记忆犹新,情何以堪!今天傍晚,我特地来到一颗花树前,面对故乡的方向孑然独立,为张老师默默送去祝福。十载风雨兼程历尽沧桑君已去千百次思念萦怀,慈颜善目永铭心。

张化之老师千古!

   202554子夜 归朴居

汉风“子夜随笔”(154):一度思卿一怆然——追念张化之老师

【张化之老师作词作曲的彭城书院院歌。】

青霜倚楼:闲话张化之先生

   【2009年秋季,张化之老师书院国学启蒙班开学典礼上教唱书院院歌。】

青霜倚楼:闲话张化之先生

20109月,张化之老师在书院开办每周一歌,对学子进行音乐修养教育。】

汉风“子夜随笔”(154):一度思卿一怆然——追念张化之老师

  【2011年冬季,张化之老师在书院国学讲坛主讲《对联中的社稷苍生》。】

汉风“子夜随笔”(154):一度思卿一怆然——追念张化之老师
2012清明节期间,张化之老师在书院清明诗会上,领唱他作曲的《大风歌》。】
汉风“子夜随笔”(154):一度思卿一怆然——追念张化之老师

【户部山,彭城书院,张化之老师,家国情怀、社稷苍生、每周一歌,永远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