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周年征文选登(二十七):我与书院这样走过17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一、听闻“彭城书院”
2008年,我父母随弟弟一家住在西安桥附近,我去看父母时于他们院里遇见了我的同事。聊天中得知她经常去状元街的彭城书院听先生讲《红楼梦》。我很羡慕她,也想听,但书院离家太远,而且周末没有时间,所以没有去成。但心里一直想着这事,也一直想着能去书院。
二、关注书院公众号
具体记不清啥时开始关注彭城书院公众号的,大约2018年在公众号上看到我同事的一篇文章,笔酣墨饱、婉约清丽,读后心旷神怡。透过文章能强烈感受到她进入书院后内心的喜悦、丰盈、超凡脱俗,也特别向往她的富足、睿智。请教后得知她进入了彭城书院国学班,每周日上午去上课,参加节气茶会等。因当时我周日经常加班或难得在家收拾家务,抽不出时间,但心有戚戚焉。
三、第一次走进书院
2018年白露节气,我在当时位于解放路的彭城书院第一次参加了茶会,第一次听到先生的分享。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先生对人生认识深刻,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用朴实的语言,用父母般的慈爱与我们说家常、说社会、说大道。一场茶会中有许多次雷鸣般的掌声,有许多次的开怀大笑,有许多次同频共振的心灵感应,也有许多次先生的起身致谢。我感受到整个场域的暖意、祥和与舒畅。
四、正式走进书院
2021年谷雨节气,我再次进入书院,参加节气茶会。随后报名第二期子衿学堂,9月加入2021级国学班和福德班。2022年6月,我参加“六实”活动。通过近三年的“六实”共修,我与书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智慧能量不断得以提升。我最感幸福的事就是能走进书院;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参加书院的活动;我最感提升能量的事是能为书院奉献我的微薄之力;我最感恩的是先生;我最喜欢交往的是书院的老师们……。
五、我在书院扎下了根
我有时会想,如果我能在2008年跟着同事进入书院,我的这十几年会怎样?至少会在2008年至2021年过的更轻松吧;我会减少许多烦恼;我会少犯许多错误吧。这些只是假设,只是如果。当时同事只说在书院听《红楼梦》,她没说读经典,没说有孩子读经,没说听闻大道的事。也许她认为我孩子当时已近中考;也许她没认为这些对于我更重要;也许她认为我能去的可能性不大……反正我当时没走进书院。
后来进入国学班,毕业后也有一些同修没跟上书院的步伐,掉队了,而我却在书院扎下了根。我如果没有在书院的一点担当,没有参加“六实”,我能有现在的进步吗?由此,我切身感受到,能进入书院,是我的福报。之前的种种错失,是我的德行不够。先生多次教导我们:不要活在过去的遗憾里,也不要过度担忧未来,珍惜当下,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进入书院后,我的内心逐渐变得安宁、富足,面对诸多各异的问题,不会纠结于事情本身,因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变的东西太多,我们抓不住。但通过书院链接到圣贤祖先的智慧,先生教导我们明心见性,要守本逐源。“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六实”共修,就是修身证道的高速列车,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我们解决。
没有历事炼心,没有人中磨事上炼,怎么会有反思?没有周围大爱老师的榜样力量,我怎会理解什么叫乐于奉献?什么叫无怨无悔?没有公众号推出的老师们的实修实证心得体会,我怎会理解到首先要做好自己,尤其在家庭中要修己不责人?
在书院十八岁的生日之际,衷心祝愿书院越来越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走进书院,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感恩书院,感恩先生!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福德班弟子、新闻中心编辑组成员 王敏。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