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周年征文选登(二十二):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之路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车水马龙间步履匆匆,临近毕业竟未察觉。翻开手机朋友圈,曾经字里行间的迷茫浮躁,与如今内心的平和安定形成鲜明对比。回首来路,惊觉自己从困于“小我”的局促空间,迈向了心怀“大我”的广阔乾坤。这场蜕变,皆因彭城书院的滋养。
一、闻道:叩开传统文化之门
2024年,不惑之年的我因工作需要结识徐州汉风先生。起初对国学讲学满心疑虑,却被先生“公益办学”的情怀打动不已。每日关注彭城书院公众号,当看到“面向社会、免收学费”的国学班招生信息时,我果断提交报名申请。6月2日,我被第四批次国学班录取,就此叩开传统文化的大门。
二、悟道:在经典与实践中觉醒
暑假后第一课,我们集体诵读《道德经》。先生说:“《道德经》是万经之王,我们走进书院学习,一是为了增能长慧,二是为了累积德行,解决人生根本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活好与走好,最后实现一世解脱到永远的终极使命。”他颠覆了我对生命的认知——真正的“活好”是健康平安、身心顺遂,“走好”是无疾而终、含笑九泉。我从被动倾听至主动思考,内心的萌芽开始觉醒。
年末梅花诗会,老学员泼墨写风骨,少年郎踏雪诵清芬。首次领读的我因紧张卡壳三次,汗湿衣襟。这场“出糗”让我深知:能量不足源于心不专注,成长需在“念思言行”中打磨。
二十四节气茶会重塑了我的生活观。先生讲“人随天地动,方得生活和谐”;在“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中学会沉淀,汲取生命的能量,思考人生的意义。参与《红楼梦》人物鉴赏系列讲座新闻稿撰写时,对着PPT反复揣摩先生的解读,方知“越担当越成长”的深意——真正的成长,始于把所知的知识照进现实。
三、行道:游学践行与六实修持
书院游学是行走的课堂。2024年首次出游,我因加班中途离场;2025年四堡燕山之行,我全程体悟“敬、静、净、镜、境”的春日哲学。在历史遗迹里,探寻文化根源;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团队温暖。和先生一起游学,你会感觉到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流露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之美。
参与“六实”预备组(实学实干、实修实证、实话实说),得益于凌寒老师引领。每日打卡反思言行,曾性格急躁的我,如今遇事能沉心以对。家人笑言:“你变了,不再盯着结果发脾气。”先生常说:“少浏览别人,多关注自己;六实做的好,智慧和能量就提升得快,六实是踏上生命增能长慧的高速路”。当我以“道”的思维分析问题、以“四和”理念(和谐身心、家庭、事业、社会)管理情绪时,身心灵得到滋养,家庭氛围和工作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融洽。
四、感恩:恩师同修照亮心灵之路
凌寒老师的引领如春风化雨,让“大我”的种子在“六实”修持中扎根。每周一示范组共修里,大德老师们“六实生活即修行道场”的践行,如明灯照亮攀登之路;预备组的小组共修中,同修们的真诚分享与彼此勉励,似清泉润泽心灵,让我们在互学互鉴中携手向道而行。
义工团队的默默付出,让我体悟“给予比接受更有福”。当我穿上红马甲服务同修时,方知书院精神不仅在课堂的智慧讲授中,更在每一次弯腰揖礼、每一场活动筹备的细微处传承。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预备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