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周年征文选登(十九):“四和”责任里的生命觉醒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一、初遇:铜铃古槐下的道法启蒙
2024年春,随同窗周伟踏入彭城书院时,檐角铜铃与户部山翰林街的国槐沙沙共鸣。这座由汉风先生创立的公益书院,以“四和”责任为纲,以“六实”修身为基,在古琴茶香中铺展出一幅“道法自然”的人文长卷。彼时,我尚不知这场相遇将如何重塑我的生命轨迹。
汉风先生的《道德经》课如清泉涤尘。他解读“上善若水”时,以书院二十四节气茶会为例,阐释“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深意——恰似书院十八载公益坚守,润泽万千学子却从未标榜功绩。先生言“道在日用常行间”,这让我顿悟:经典非玄谈,而是躬身践行的生命指南。
二、破茧:六实共修中的自我觉知
“六实”共修初体验,是一场与惰性较量的觉醒之战。凌晨四点半的腾讯会议里,打坐、拳操舞的笨拙,恰似《道德经》所言“大巧若拙”。手臂骨折的三个月,我以“反者道之动”自勉——伤痛反成静心读书的契机,重读“致虚极,守静笃”,方知“柔弱胜刚强”的真谛:肢体虽缚,心性却因经典浸润而愈发清明。
然真正的考验在“担当”二字。当李瑞云老师委以组长之责时,我的退缩暴露了深层恐惧。《道德经》第七章如当头棒喝“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我忽明:逃避担当实为“自生”之执,唯有如天地般“不自生”,方能突破小我桎梏。马红老师的提点、同修的包容,恰似“上善若水”的滋养,让我在战兢中迈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第一步。
三、化蝶:“四和”责任里的生命觉醒
担任福德班新闻报道员的经历,是“有无相生”的绝佳注脚。初始的推脱,源于对“有”(能力不足)的执念;而硬撑完成的四篇报道:《2024年辞旧岁迎新年手牵手联谊会》、《春日游学:溯源书院——福德班“游览户部山,溯源我书院”主题游学活动圆满举行》、《春意盎然话戏曲——肖庆源教授讲座“戏曲与人生(二)”》、《彭城书院十八周年庆典前奏响起
---笔墨书香庆华诞,汉服雅乐颂传承》,却在“无”(放下评判)中开出智慧之花。正如《道德经》第十一章所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我放下“必须完美”的妄念,反在团队协作中体悟“大制不割”的协同之美。
小组共修中的两次尝试,更让我参透“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不再强求流程精准,而是“辅万物之自然”:同修们自发分享的精彩,恰似“道生之,德畜之”的自然生发。这种从“有为”到“无为”的转变,正是汉风先生所言“在担当中成长,在历事中炼心”的实证。
四、归真:明理归道的永恒追寻
今日回望,彭城书院予我的不仅是经典知识,更是将“道”融入血脉的生命实践。六实功课中的晨起洒扫,暗合“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细致;拳操舞的韵律,呼应“专气致柔”的养生智慧;而担当中的挫败与突破,更让我体证“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的厚重。
书院檐角的铜铃依旧随风轻响,而我的生命已悄然蜕变。正如《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所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在书院与经典的指引下,我终明:真正的成长不在逃避责任的山巅,而在承担使命的寻常乃至泥泞中;永恒的解脱不在虚无缥缈的远方,而在当下每一刻“明理归道”的踏实修行里。
五、道在书院,亦在红尘
彭城书院的青瓦朱栏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这里没有功利的角逐,只有“四和”责任的传承;这里不尚虚浮的言辞,唯有“六实”践行的笃定。当我们将《道德经》的智慧化为担当时的一躬身、共修时的一微笑,便已踏上“明心见性,一世解脱”的永恒之路——此谓书院之缘,亦谓生命之道。希望大家携手并进,紧跟书院的脚步,在曹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一起走,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1组成员、福德班新闻报道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