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周年征文选登(四):我与书院——转眼十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z
让我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情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一条红围巾。我参加单位组织的一次关于女性成长的讲座,主讲人就是汉风先生。先生身姿挺拔、清癯,穿着一件中式的外套,佩戴着一条红围巾,浑身散发着儒雅、文质彬彬、君子的气质。先生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第一位具有儒雅、君子气度的人。也是在讲座上,我知道了徐州有一座彭城书院,书院是公益性质的,在那里有很多大爱的老师带领孩子们读诵圣贤经典。当时我暗下决心,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带孩子到书院学习。
近日,我为收集家长学堂照片进入了公众号后台,看到了当时参加讲座的照片和报道,第一次见到汉风先生的记忆又鲜活了起来。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先生并无什么变化,依然清癯、文质彬彬、儒雅,充满君子气度。
2020年疫情初期,从网上得知书院和先生陷入舆论的漩涡中,着实为先生和书院担心。后来得知,先生和书院安然渡过疫情,悬着的心落地了。进入书院,听老师们讲述,才得知,先生为了大家能安全渡过疫情付出了无数的心力,承受了巨大压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一次听老师们讲起,都会感动的热泪盈眶。
2023年初,疫情退散,经杨可可老师的引荐,得知书院开始回复线下招生,我和六岁的大女儿、三岁半的小女儿一起走进了书院,成为书院的弟子,从此在书院扎根、发芽、抽茎、长叶、开花、结果。我和孩子们开始接触圣贤教育,读圣贤经典,坚持每日读经打卡。每个周六成了我和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我们一起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等中华经典。大女儿从刚开始的坐不住到现在可以指读,小女儿识字量增加了,行为举止也更有礼貌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小女儿的成长,由于家里没人带,我想让她陪着姐姐到童蒙养正班上课。其实我心理很忐忑,担心老师们会因为她比同班的孩子要小两三岁而嫌弃。没想到,大爱的老师们欣喜的接纳了我的小女儿。在老师们的无私教导下,小女儿融入了大哥哥大姐姐中,《孝经》与《大学》甚至比姐姐读的还好。这再次实证了先生说的:“越小的孩子对圣贤经典接受度越好,孩子的脑袋里不装着圣贤经典就会被乱七八糟的东西所占据。”姐妹俩上了周末的立志班,每次放学都说:“今天怎么那么快就结束了,在书院太快乐了!我还想在书院玩一会。”姐妹俩在书院受到的滋养是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
我因为孩子也进入了家长学堂,聆听先生的教诲,后来成为家长学堂的义工。2024年6月,我加入了六实活动,成为了中华经典研修二组天人合一组的一员;2025年3月,我成为了2025级国学班弟子。现在,我和孩子从书院的过客成为了书院人,清晨起来跟随大群共修、做拳操舞;为家人准备早饭;利用地铁上班路程读诵两遍《道德经》;利用地铁回家路程读《问道心得》、唱正能量歌曲;陪孩子写作业时抄经;睡前静心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修身和《道德经》学用已经融入我的工作和生活。
在书院,我总想多付出一点,于是就报名加入了编辑组,编辑每月一信,学习编辑公众号。我深刻感受到,不是我在为书院付出,而是通过承担,“观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从同修的感悟中汲取到了太多的能量,滋养着我。
进入书院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情绪稳定了不少,不再动辄打骂孩子,不再抱怨。我愿意承担了,亲子关系和谐了,夫妻关系好了,与父母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了。但与书院里那些大能量的老师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我知道,现在最需要突破的是静心,总是进入不了状态,静坐十分钟就腿麻,头脑中有无数的念头,想要站起来。期待我可以突破静心的那一天。
感恩先生的教诲,唤醒了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了行善积德、修身的重要性;让我明了教育的真谛;让我用知行合一来做好自己,修正我错误的教育观!感恩书院的滋养,给了我心灵家园,让我每周都能汲取满满的能量去应对俗世的苦与乐!感恩同修的牵手,在我碰到问题时,总能指点迷津帮助我,把我从痛苦的深渊中拉出来!感恩孩子的推动,让我学会如何做一个好母亲,让我明白世上最无私的爱是什么,让我成长!感恩家人的考验,让我脱离抱怨等负能量,让我得以践行“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在修身证道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只要紧跟先生,紧跟书院,只要一直在书院这辆列车上,我不下去,终归能到达光明的世界。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2组成员、新闻中心编辑组成员、家长学堂义工、立志班家长 杨为为。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