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教授在书院讲坛趣话中国戏剧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春光明媚,微风和煦,彭城书院洋溢着盎然生机。在这宜人的春日里,正值耄耋之年的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中国矿业大学资深教授萧庆元先生,为老年福德班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戏曲与人生》系列专题第二讲《中国人的戏剧活动》。窗外暖阳洒落,室内座无虚席。福德班的同修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共同聆听这场关于中国戏曲的精彩解读。
讲座伊始,萧庆元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中国戏曲包含数百种地方戏,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讨中国戏曲的特点之前,萧教授特别强调了“特点”与“共同点”的区别。他解释道:“特点是事物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而共同点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他以艺术分类为例,说明戏剧属于“视听艺术”,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比,戏剧具有综合性的审美特征,但这一特性并非戏剧独有,电影、电视剧同样具备。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国戏曲的特点,必须将其置于更细致的比较框架中。
通过与中外其他戏剧形式的对比,萧教授总结了中国戏曲的三大核心特点:第一,道德色彩浓重。中国戏曲的剧目大多承载着深刻的道德教化意义。萧教授举例说,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本之一,讲述了张协负心忘恩的故事,具有鲜明的道德批判色彩。此外,《赵贞女与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经典剧目,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主题,体现了戏曲“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第二,综合多种民族艺术。萧教授用“中国人的一道文化名菜——杂烩”来比喻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他指出,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演员的唱词是诗,属于文学;动作高度舞蹈化;服装、妆容、舞台布景则蕴含丰富的美术元素。这种多元艺术的交融,使中国戏曲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第三,意象化是中国戏曲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萧庆元教授就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精彩阐述。他指出:“意象化是中国戏曲最重要的美学特征 ,与综合性、写意性、地方性共同构成戏曲的四大美术支柱,使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
萧教授强调:“中国戏曲与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其中,写意性对戏曲具有本质意义。”为深入阐述这一观点,他从绘画艺术切入分析,就绘画作品与其反映对象的关系而言,可分为具象性绘画、意象性绘画和抽象性绘画三类。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郎世宁的《乾隆大阅图》属于具象性绘画。而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更接近于意向性绘画,他不追求完全写实,而是通过程式化的表演,虚拟化的动作,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如脸谱、唱腔、身段等均遵循一定的规范。同时,戏曲强调“写意”而非“写实”,萧教授以戏曲中的“一鞭代马”“以桨代船”为例,说明这种写意表演如何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萧庆元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深度,又充满趣味性,现场同修反响热烈,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是《戏曲与人生》系列专题的第二讲,后续还将围绕戏曲的文化内涵、经典剧目赏析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同修对戏曲艺术的认知与热爱。福德班同修们纷纷表示将携手并进,紧跟书院的脚步,在曹班长等教委会与班委会老师的带领下,一群人,一件事,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