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刘昌盛老师文章:我对“绝学无忧”的新认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自2020年2月至今,书院先后进行了七轮《道德经》网络共修和三轮以《道德经》为核心的“六实”共修。几年来我们读《道德经》、抄写《道德经》,聆听汉风先生的《道德经》分享和刘思苇老师的《问道心得》诵读,思维认知不断提升。一个人的认知很重要,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动,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境界和能量也会提高。因此,做好一件事情必须从认知入手。
我是一个退休职工,年近七旬。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多少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我与《道德经》结缘,还是在退休以后,我有一个好逛书摊习惯,我的第一本《道德经》就是在一个书摊上购得的,名曰《道德经的智慧》,是丹明子编著的。第二本是麦氏译本,麦小舟编著。第三本便是《帛书〈老子〉通俗读本》直译、集注和点悟,是文心老师编著,也就是郑飞老师编著的。再有就是现在我们学习的《道德经》版本。
《道德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道出了处事之方略,进退之述要,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所以是万经之王。老子天下第一,老子讲的是天道,站在宇宙的高度述说天道,因此是最高智慧。
最近学习第二十章,我对“绝学无忧”有了新认知。过去总认为绝学就是博学多闻、才高八斗、满腹经纶、高高在上的人。但是学习了本章我有了新的认知。有的人学问很高,满口的仁义道德,说起来也滔滔不绝,但德行很浅,把他们可怜的一点学问积累,用在了傲慢的表象上,使人感到厌恶。例如某些大师级的人物,为一点区区小事,而大耍威风,从而走下了大师的神坛,他们有再多的绝学,也不被人们所待见。
“绝”有很多种解释,指最高境界,身怀绝技,徐州人讲“绝了”就是这个意思。“绝学无忧”表示摒弃外在虚假无用的学问,弃绝异化之学,把学问做透,做彻底,就没有了忧虑和忧患。但是,关键是要有无忧的状态,平和地接受一切,当然还有很多种解读。用汉风先生的话说,不管有多少种解读,关键是后面那两个字“无忧”。只有无忧了才能“自我解脱”,无忧便是生命的最好状态。
本章《问道心得》第一条说:“‘绝学无忧’的真正意思是:把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方向搞对了、做到了、做好了、做透了,这一生就不会再有忧虑、不愉快的事情了,这一生就达到大安心、大自在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活好与走好两大目标,人生要选对方向,不要失道走反。因此,我们要做到世事洞明,我们不仅要闻道、悟道还要明道、行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信因果定律,今天的果是昨天的因,今天的因是明天的果。当人生遇到问题时,不在果上找原因,而在因上寻突破。顺境不惰,逆境不馁。
汉风先生说:顺境做事,逆境炼心。不顺时要看到光明,对生活充满希望,相信未来更美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顺境时,不要忘乎所以,飘飘然,更加踏实做事。《问道心得》28章第六条说:春风得意时,放下身段,有居安思危的谦卑态,而深陷四面楚歌困境时,却不必要落寞,有平常心,知道一切都会过去,觉察自己才能默默生长。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也有许多灰暗甚至黑暗的时刻,但是我始终带着美好、带着希望面对一切的发生,只要有一颗克服困难的心,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在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前,不会悄然离去。只要守道就会有光明的人生。尤其退休后来到彭城书院,学用《道德经》,参加六实共修,感到余生有了方向,不再为蝇营狗苟的俗世困扰,更加坚定了跟随书院的决心和信心。
当我提高了对“绝学无忧”的认知,发现了三个启迪:一,世人看问题总是有自己的标准,做事情总有自己的选择。未知其实,先定其位,凭自己的好恶行事,不顾实际情况。二,很多问题都需要思考,都要找到背后的原因。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三,得道圣人与世俗之人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对问题的认识以及生活表现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还有三个体会:一,善与恶,祸与福本是同根同门,不执着,才能回归道心。二,俗人的心思是外散的,有道者向内凝聚,回到先天的精气神合一的状态。三,有道之人,以愚人之心,守不愚之神。
《道德经》是一本打造圣人的经典。我们有幸在书院跟随先生学用《道德经》,参加六实共修,是非常幸运的。目前,书院第三轮六实共修时间已经过半,开展共修的目的,是提高认知,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增能长慧,让自己成为行走的《道德经》。一旦认识提高了,人生无忧了,就真正地实现了人生活好与走好两大目标,真正实现了一世解脱到永远的终极使命。
感恩先生引领,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1组成员、2018级国学班弟子、志愿者协会义工、福德班教委会委员、福德班书法组负责人 刘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