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忠良“做客江南与春驻”国学之旅系列之一:拈花湾悟道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书院所有的活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领有缘人增能长慧,完成活好与走好的终极使命,而书院的游学活动是大家钟爱的活动之一。
十八年来,无数师生与家长追随书院脚步,走向名山大川与人文胜迹,陶冶心灵,涵养情怀。书院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扶老携幼,尊师爱生,欢歌笑语……每一次游学都是对参与者见识与视野的开阔,友谊与情感的提升。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历,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习,而是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其本质是文化的融合,是协助大家开阔视野,提升境界的一种绝佳方式。
书院的游学,就是将书院的课堂从室内搬至室外,从徐州移至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之间。涵养性情,提升能量。在先生亲自精心策划下,2025年3月29-30日的“做客江南与春驻”国学之旅便来到了无锡。无锡,古称梁溪,自古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被誉为太湖明珠;这里的人文胜迹星罗棋布,江南风物目不暇接;这个时节生机盎然,花香扑鼻,是游览踏青的黄金季节。
虽然旅途长达近7个小时,但是大家并未觉得漫长和疲惫,因为我们在本车车长倪雪纯老师的组织下,把大巴车打造成了增能长慧的道场。在大巴车上大家一起诵读《道德经》,共唱正能量歌曲,真的是不亦乐乎。下午,大家先游览了惠山古镇,于傍晚时分,书院420多位师生和家长汇聚于梵天花海,以天为幕,以地为席,青山为邻,清风做伴,聆听先生为我们赋能。此时,我坐在书桌前,微闭双眼,心念一下回到了那个当下,连接了赋能现场的巨大能量,依然是心潮澎湃,感恩不已!有三点感悟与同道人分享。
首先,唯有深深融入书院,方能实现增能长慧。授课伊始,先生问现场的孩子“春天在哪里?”一位小小女孩用响亮且稚嫩的声音回答 “在我们的心里!”先生高兴的说“这是开悟的话,这就是我们书院的孩子。”这个小女孩是谁呢?她就是我们书院国学班大弟子訾钰涵老师的女儿。訾钰涵老师的家在张家港,距徐州近500公里,她每个星期五下午都会带着孩子乘坐高铁来到徐州,自己租房住宿,目的是能为进入书院学习和修身。孩子整个周末都“泡”在书院,星期六上启蒙班,星期天上立志班。而訾老师周六全天做“家长学堂”义工,周日上午参加国学班,下午上子衿学堂。周日晚上,乘高铁返回张家港。訾老师母女在书院的成长,从书院推送的两篇文章可见一斑:
其一《写在走进书院一周年之际》:2024年3月10日,我这个愚痴弟子裹一身世俗的尘嚣来到书院,拜见恩师汉风先生,正式成为书院国学班的一名弟子。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在过去一年里,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从张家港乘高铁来到书院,在这里充满能量后,再回到喧嚣的尘世,应对各种挑战。而这些能量来自于先生一次次启发的智慧,来自于书院这个高能场域的滋养,来自于同修们的关爱。先生给予的每一个智慧密码都可以帮我打开无数的问题和卡点……慢慢地,我放下了执念和对抗,转指责与抱怨为理解和关心。现在我爱人基本上没有了晚归的现象,难得有一次晚归他也会主动给我打招呼让我放心。在夫妻关系中,我实证了先生说的“我好了,我周围的一切都好了。”
其二《因为书院,我和孩子相互成全》:一天的书院生活结束后,在路上我们娘俩开始了对一天学习的交流。我问女儿“今天在书院过得开心吗?”她说“开心。就是中午睡觉的时候想妈妈。”她同时告诉我,中午是老师抱着她睡的。说她喜欢书院的老师,他们班的爱容老师很有爱心。我故意逗她说:“从张家港到徐州的路这么远,要打车,还要乘高铁、坐地铁,太累了。要不你下次不要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说:“妈妈,我不嫌远,我要来!”……谁又能说不是女儿推动着我先来书院,然后自己再顺理成章的跟着我来呢?这样看来,我和孩子之间又何尝不是一种相互成全呢?
先生说“訾钰涵老师从进入书院、加入国学班,一年多的时间,自己的身心发生变化了,家庭发生变化了,孩子也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因为她深深的融入了书院,她老实、听话、实干,她抱一精进,她不自我、不判断,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訾钰涵老师实现了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事业和谐、社会和谐”。訾钰涵老师母女在书院共同成长,这只是众多书院人的一个缩影,但实证了一个规律,就是谁抱一书院、谁就能更深的融入书院,谁能在书院担当奉爱……那她一定会实现生命更快的成长!
其次,唯有切实改变思维,方能提升生命境界。先生反复告诫我们“生命的本质是能量,能量的源头是人的思维方式。”我们跟随先生修身证道,就是学大道规律,我们顺着规律去活,就会活得越来越好;逆着规律去活就会活得越来越惨。而这一切从哪里开始?从我们的思维开始。人的生命分层次有高低之分,而人的思维决定了生命的层次。从低到高:罪人,损人不利己;小人,损人利己;俗人,自私自利;君子,自利利他;圣人,无我利他。先生说“这个世界,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不好的事情,只有不好的心态;没有不好的人,只有不好的思维。”所以我们选择哪一个思维,就能活到那个境界。反观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呢?为什么日子过得一地鸡毛呢?因为我们心里太有“我”了,深陷“我执”而不自知或难以自拔。
先生说“我们创办书院是为了什么?因为一千多年来,书院是传承中华道统最重要的方式!一千多年来,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大多都是书院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在18年前创办了彭城书院,宗旨就是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让所有与书院有缘的人,通过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守自己的道心,用我们的道心,去温暖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书院人都要建构自利利他和无我利他的思维,以圣贤境界,培养出更多自愿担当‘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事业、和谐社会’的当代士人!”
再者,唯有以心悟道和行道,方能体悟大道之妙。“拈花一笑”是禅宗文化中著名的典故,源自《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的记载,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以一朵花示众,唯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颜微笑。这一典故被视为禅宗“以心传心”的开端,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强调心领神会的悟道方法。
因为先生赋能现场无固定横幅之处,所以我与张国海老师站在先生身后,以身体作为支撑,拉起“彭城书院2025做客江南与春驻国学之旅”横幅。当我站在先生身后,面向400多位师生和家长,当先生亲自主持上课礼、行鞠躬礼之际,我的心动了,心一动,就起了一个念:400多位家长面向我的方向行鞠躬礼,我怎么办呢?于是我求教于先生,先生示意我不要动!就在那一刻,我心一下子定了下来,并越来越定,越来越静,越来越敬!当时我的心为何会“动”?因心中有“我”。先生和大家面向我的方向行礼时,我想的是我站在前面不合适,所以心动了。当接到先生示意后,我的心定了下来,但我依然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就在先生讲到“拈花一笑”这个佛学禅宗典故时,瞬间有一道光点亮了我!我以身体为柱,双手拉住条幅,此刻的我不是我,而是支撑书院横幅的一根立柱,是书院的一件道器!就如同释迦牟尼佛手中的那支花!心念至此,有一股巨大的能量流经身体,整个人被一种无形的能量包围着、托举着,那种感觉太玄妙了!此刻我的心越来越静,静的只能听到先生的般若之音!此刻我的心越来越敬,敬护佑我们的伟大祖国,敬滋养我们的一花一草一木,敬用生命弘道的恩师!
先生写过两篇子夜随笔,一篇叫《一个人的朝圣路》,一篇叫《佛离我们有多远》,记录的是先生去孔庙和普陀山印心的经历。先生说“我们要用自己的心来印圣人的心,心完全合一了,我们也就成圣了。我们问问自己,做到这句话了吗?”是啊,我与先生印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虽然足信书院,有与先生和圣贤印心的愿,但是我当前的德行不厚、能量不高、智慧不够,心有余而德能不足!先生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幸运的是我锚定了人生的航向,余生追随书院修身证道,在“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这份大事业中历事炼心,增能长慧,提升生命层次,期待早日与先生印心!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3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班长、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 穆忠良。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3月3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