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班《戏曲与人生》系列讲座开讲啦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活动 |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枝头的红梅已经悄然绽放,玉兰花也在街边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人们的脚步都变的轻快起来。3月12日,又是周三,又到了书院老年福德班学员满怀期待到书院上课的日子。八点整,大家一起诵读《道德经》,诵读结束个个浑身充满了力量。接着一起做九节拳,大家随着舒缓、祥和的音乐,一起打开心胸,充分接受天地的能量。九点整,例行上课礼,大家一起向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历代圣贤、祖先,以及父母和师长行三鞠躬。接着,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迎接了走上讲台的萧庆元教授。
接下来,萧教授从三个方面来给大家阐释为什么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
第一、我国很早就有了戏剧艺术。在公元13世纪中期,亦即中国历史上的宋末元初,中国的戏剧就成熟了。它至今已有800年历史,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立国的历史还长。中国人把这种本民族的戏剧叫做“戏曲”。而且中国的戏曲起点很高,以杂剧而论,其早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人,都写出了非常优秀的剧本,而表演所需的歌舞也已相当成熟。像《窦娥冤》《汉宫秋》《墙头马上》《赵氏孤儿》这些剧目,比西方名剧绝不逊色。戏曲是以道白、歌唱和舞蹈性的肢体动作来演绎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戏曲古老而又年轻,生命力很强,它至今还在舞台上演出,还在生产新的剧目。所以称它为它世界剧坛的常青树,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中国戏曲包含着数百种“地方戏”。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计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这348个剧种除昆剧和京剧外,都被称作地方戏。其中的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与京剧并列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戏曲既然包含着那么多的剧种,必然形成更多的表演团体——专业的、业余的剧团,为私家服务、为公众演出的剧团……剧团多了,看戏自然方便了。这就使平民百姓也有了接触这种近乎奢侈的艺术的机会。接着,萧教授请大家观看了三段不同剧种演绎的《白蛇传 断桥》片段,来说明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带给观众的审美愉悦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中国戏曲拥有大量的观众。1、中国能成为戏剧大国,当然和中国人口众多相关,但更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看戏。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那些古老的戏台,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古戏台遍布全国各地,皇宫有戏台,都市有戏台,小城有戏台,乡村也有戏台;园林里有戏台,佛寺道观等公众容易进入的处所也有戏台……据《中国戏曲志》粗略统计,全国尚存可查古戏台两万余座,仅山西一省就有3719座。山西有一个并不夸张的说法: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戏台。2、说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还有另一个证明,即戏曲拥有大量“戏迷”、戏迷都是戏曲的痴迷者,他们会经常沉醉在戏曲活动之中,不惟走进剧场听戏、看戏,日常生活中也爱哼唱一些著名唱段。戏迷又可分成“戏曲爱好者”和“票友”两个部分。票友的修养高,他们虽不以演戏为生,但很会唱戏,所以“票友”二字就是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和乐师的统称。正是这样庞大的不同群体共同组成,证明了我们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