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李小燕老师文章:以心相伴践行师道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自 2021 年初踏入书院志愿者之列,我便多了“书院人”这一身份,仿若开启一扇众妙之门,人生之路自此不同。2021 年暑假,史一然老师寄予信任,询问我能否担起启蒙班班主班重任。那时,我深知自身未曾有丰富启蒙班教学经历,心中诚惶诚恐,于是婉拒了。虽然推辞,心底却燃起奋进之火,决意好好跟着其他老师们学习,以待来日能堪此任。
寒假之际,我申请在许艳玲老师班级担任助教。对于助教之职,我仿佛初入道门的求问者,秉持“每事问”之心,许老师耐心给我讲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心。之后,我将助教的职责固化成文档,心想若有“后来人”,可以直接按照文档规范去执行助教工作。经过一寒假学习实践,我渐渐熟悉工作基本流程。
2022 年初秋,被安排为少年养志配班工作,辅助柴志彬老师教学。那时,我只想助力柴老师心无旁骛聚焦教学,呈献完美课堂,便默默承担教学之外所有工作。半年之后,转而成为李文献老师配班。李老师虽于教坛深耕数十载,然面对书院第一堂课,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亦难掩紧张之意。我以“李老师,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话与她共勉,此后我们彼此配合默契。一学期后,书院安排我承担少年养志1班主班工作。我心里没底,但也无惧,因为一切都是历事炼心。
刚开始,我仿若求道者四方问法,向李文献老师、曹桂莲老师及诸多德才兼备的老师们求教。我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又去体制内学校教学,只为广积教学经验,了解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力求践行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圣训。随着践行的经历来看,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先生所说,要教育好孩子,老师首先要注重自我修行,常怀律己之心,常思从师之德。
记得去年年初游学,曹桂莲老师在王明阳故居传习苑里眼含热泪发下大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感动不已,也暗下决心。回来之后就把这段话写出来贴在抬头就能看见的墙上,以不断来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在第70期启蒙班十一月初,我萌生一个想法,因为书院在年底举办梅花诗会,我想着少年养志一班和二班的小弟子一起组织个《论语》诵读节目,力争遴选上梅花诗会。但转念一想,我的初衷是为了遴选上梅花诗会吗?不,先生说过,书院的一切活动都是历事炼心,增能长慧。这对于孩子们与我们都是一个炼心的过程,并且在过程中,孩子能将《论语》中关于君子的章句铭记于心。相信这些经典会沉淀在孩子们生命中,在以后的人生困境中破土而出,像盏明灯一样给孩子们指引人生方向。这才是我的初心,如此便没有压力,欢欢喜喜去做。我和李文献老师一拍即合。
十二月初,我看到在主班老师群发布的工作会议内容中说,关于梅花诗会按往年惯例启蒙班是三个节目,朗诵节目是保留节目,一般由童蒙养正班来表演,另外一个是少年养志3班的舞蹈,还有一个节目待定。看到这条信息我亦喜亦忧,喜的还有一个节目机会,忧的是已经有诵读节目了,我们的还能上吗,万一没选上,家长这么配合,小弟子付出这么多,怎么交代呢?转念一想,我怎么又担心起来了。修行之路,原本纯净的精神探索,走着走着就容易掺杂进世俗的杂念,背离最初出发时对自我的提升,对真理的探寻,会徒增满心的惆怅和迷失。于是,我告诉自己,一路的奔波,不要忘了抬头看看心中的最初的光源,就像先生时刻和圣贤佛菩萨印心一样。再看看墙上那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内心一下子就又明朗起来。
在梅花诗会选拔前的周五晚上,我通知小弟子们在书院集合排练,每个人状态不一,有的胆怯,有的站也站不直。我告诉孩子们:“明天我们就参加梅花诗会的选拔,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定要选拔上,但是我们要拿出这份恭敬心来。参加梅花诗会选拔,是历事炼心,练什么心:有的小弟子平时站不好,现在就力争站好;有的小弟子胆怯,经过这次练习,练就自信;有的小弟子不能够每天坚持打卡读经,则练就自强不息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包括手势、目光、诵读的节奏等等,每个细节我们都要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经过几次排练,真的看到孩子们变化特别大,那些所谓嬉戏打闹的孩子们,也像一个个松柏一样笔直专注。我鼓励了领读的小弟子们,是大家的榜样,同时也郑重鼓励了后面看不到全脸的小弟子们:“你们修的是上善若水的品质。为什么这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你们站的位置,可能摄像机拍不到你们,家长看不到你们,观众看不清你们,但是你们仍然以十二分的精神展现浩然之气,这就是上善若水,老师和小弟子们为你们鼓掌。你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观众虽然不能看清每个人的脸,但是能感受到每一个人的精气神。”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诵读节目真的被选拔上了!真的是“不用期待,都是惊喜”。梅花诗会彩排那天,我因为负责撰写梅花诗会报道,就找个角落全程观看节目。启蒙班彩排结束后,有两位小弟子在观众席上看到我,随即一边往我嘴里塞我薯片,一边询问我下午怎么没有陪他们练习。我说明缘由,然后玩笑似的问他们有没有听李老师安排认真排练?他俩说练习了一下午,只休息了一分钟。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能看到他们那股认真的劲。这两位小弟子是我“最不看好”的,听他们说完当时我既感动又愧疚,我很多时候还是戴着有色眼镜和固有的认知去看这个世界的,并没有做到开放包容。非常感恩这两位小弟子让我有了这样的体悟。
到了梅花诗会正式演出的那天,小弟子们气势如虹。
这场梅花诗会的落幕,于我而言是一个熠熠生辉的起点。让我觉知到:当我们的愿念合道时,宇宙的力量会来加持。这就是人在做,天在看。正如祈祷文上所说:“人的一生拼的不是财力和智力,而是心力和功德力”。
在书院的每一步足迹,无论是与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瞬间,还是与同修们携手精进的日常,亦或是自我内心历经的种种磨砺,都被化成我的生命力。
这次先生在泰国游学感悟中分享,泰国的孩子们托钵化缘的体验,让孩子们产生感同身受,唤醒孩子们的同理心和感恩心。反观我们的教育,孩子们整天就是上课、补课、作业,只有学没有习,何谈智慧、灵性?这样的教育所培养的基本上都是“半拉子人”。这句话如同振聋发聩的警钟,在教育的漫漫长廊中轰然作响,让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我想我能做点什么呢?我没有李文献老师丰富的经验,我也没有史一然老师的德才兼备,但我可以想到即去做,我有先生的托举、书院的信任、老师们的倾囊相授以及孩子们纯真无邪的映照。我随即想到下一期,就把孩子们每日一善作为优秀小弟子考核的重点,让家长和孩子们重视实践,知而不行等于零啊。
回首过去的两年,从最初的懵懂,到如今能独立带领孩子们前行。那句高悬于墙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它化作了我灵魂深处的号角,时刻催促我奋进,莫要在修行路上有半分懈怠。我愿继续以一颗赤子之心,扎根在书院这片充满智慧与爱的土壤。我期盼能陪着更多孩子诵读经典,让圣贤的智慧在他们心间生根发芽;能在一次次的活动、一堂堂的课程里,见证他们蜕变,也见证自己的成长。我相信,只要坚守初心,未来的日子,无论风雨如何,都倾尽心力、矢志不渝,向着那光明的远方稳步前行。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 ,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3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2020级国学班弟子、启蒙班少年养志班主班教师、新闻中心文字组组长 李小燕。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