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孙月美老师文章: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原来生命中的美好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乙巳蛇年正月初二,清晨的古城徐州处处笼罩着新春的祥和之气。晨光熹微之时,先生带领书院66位志愿者及其家人奔赴皖南,开启了为期五天的“禅宗的智慧心灵祈福之旅”。
先生首先问到:刚刚大家围绕解缚石走了几圈后,烦恼真的解除了吗?接着先生讲了一个故事:隋朝初年,少年道信来到三祖寺,礼谒三祖曾璨,恳求他为自己解缚。三祖问:“是谁将你缚住了?”道信答:“无人缚我。”三祖又问:“既无人缚你,那你又求何解缚?”道信闻言大悟。原来烦恼的绳子是自己捆自己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怎么解缚?只有随时关注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合一。不被外面的人、事、物所影响,随时守住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无私无染、光光明明、如如不动、无我利他时,人生就没有郁闷烦恼,这就是为自己解缚。
先生分享结束,游客尽散,斜阳晚照,落日的余晖洒向这片圣土,我们已然与内在的自己合一。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学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到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今天我们来这里参拜禅宗三祖,就要继承三祖的修身法门,要落地实践,要去除对错、超越善恶、破除有无,在每一念、每一言、每一行中,在人生的每一寸时空里不断修炼自己。
次日一早,我们在微雨中登天柱山。山路时而陡峭,时而狭窄,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山风轻拂、山鸟啼鸣、山猫林中穿梭。我们攀险峰,登天庭,过幽谷、渡仙桥,云雾缭绕,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仿佛置身于阆苑仙境。听导游说这里已有三个月未下雨了,今天这场立春前的甘露法雨定会给万物带来无限生机。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尤其是参加六实共修的福德班的长辈们,因为坚持习练拳操舞,身心和谐,所以今天人人都战胜自己,站在了天柱山顶。
午餐后,我们驱车来到有“中华禅宗第一山”之称的岳西县司空山,慧可大师传衣钵的二祖寺就坐落在这里。一下车,恰好遇见寺院的一位资深义工主动带领我们参访寺庙。在二祖寺的下院,一位年轻睿智的僧人随缘给我们分享了禅宗佛法。小师父在谈论修心法门时,几次提到要感恩祖国,热爱祖国。小师父面容纯净、声音清澈,反观俗世里这个年龄的青年,好多人身上却是充斥着戾气。小师父传递的正能量感染着我,让我禁不住泪湿眼眶。临行之前,我们又有幸请到寺院住持给大家做了现场开示,师父们还为我们准备了茶水和贡果,虽然寺院资金紧张、香客很少,但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
第三天正月初四,天公作美,雨后放晴。我们从酒店出发直奔五祖寺。五祖寺是中华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受衣钵的圣地。先生多次来到这里,今天先生也带我们来了,我们也来与佛菩萨印心。迎着朝霞,伴着鸟鸣,我们来到五祖寺山门。五祖寺住持惟道大师早已安排义工老师等候我们的到来。先生让我们带着安静、干净、恭敬之心,与寺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环境合一,把大师们所写的偈子当做一面镜子,时时用镜子关照自己的内心。
在圣母殿,先生请来住持惟道大师给我们开示。惟道大师说,国学的真正价值离不开禅宗思想。中国的文化特色在于禅。要了解国学就要去真正了解禅宗的故事、禅宗的祖师,特别是五祖大师。五祖大师在禅宗历史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五祖大师的教诲只有四个字:守本真心。对待人事物,就学会神秀大师所说的:“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对于我们内心世界,要降服我们的心魔,降服我们的烦恼,就学会慧能大师告诫我们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边听边思索,五祖大师所说的“守本真心”不正好和先生带领我们修六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守就是坚守、守一不移,就是抱一精进;本真心,就是在生活的每一寸时空里修,修出一颗光光明明、无私无染、无我利他、如如不动的心。
跟随寺院义工老师,我们庄严的顶礼膜拜了五祖大师的肉身像。接着来到六祖慧能拜师求法之处。我们参观了慧能大师舂米之处。义工老师给我们讲述了那段感人的故事。五祖大师为了磨炼慧能,让他到这里舂米。庙里吃饭的人多,慧能舂米累的踩不动了,就从外面捡来石头绑在腰上,以此增加体重。他带发修行八个多月,五祖见时机成熟,便于三更天传衣钵于慧能。
今天亲临慧能大师舂米的那块真迹石头,看到墙上那块六祖坠腰石图片,泪眼朦胧中我仿佛看到慧能那瘦小却虔诚恭敬的身影。他把母亲托付给别人,并把人赠与的十两银子全部留给了母亲,自己徒步爬山涉水,从岭南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求法。他怀揣着的是怎样的一颗坚定道心啊!而我们身在家乡就可以追随先生,听闻大道,我们书院人是何其有幸啊!我们惟有抱一精进、实学实用、实修实证、实话实说,才不辜负先生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福!
在五祖寺用过斋饭后,午时两点,我们在一处亭廊围绕、菜畦一片的清净之地,设茶席,布茶盏,席地而坐,共赴一场无我茶会。在《永恒之地》的静心音乐中,去除心里的“我”,带着一颗足够安静、干净和恭敬的心,与自己合一,与环境合一,与天地合一。我们和茶同一频道,接收天地能量。一个小时里,我们把预计中的雨喝走了,把寒风喝润了,把阳光喝灿烂了。原来这个世界没有事情,只有一份心情,像茶、像风、像天地一样……
带着这份美好,先生在此给我们举行了一场“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的主题分享。在《无量心》的乐曲中,我们行礼、静心。先生告诉我们,常人在人世间追求的一切东西其实自己本自具足。我们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只要我们按照规律做事就会所愿皆所成。当能量高时,生命最终是由“人在做天在看”转成“天在做人在看”,那么我们终将会心想事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圣贤思维、大道思维,从世俗失道走反的泥淖中超拔出来。每时每刻,每一言每一行都是无私无我、无我利他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随时回到本原,都能心想事成。慧能大师说,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的呈现。生命里出现的人事物,都是来磨炼我们的,是让我们历事练心的。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时时勤拂拭,最后才能见到那颗光光明明的心。
正月初五是游学的第四天。上午我们参访了此程的最后一座禅寺——四祖寺,这里是道信大师的道场。当我步入殿门后,立刻被这里的大殿建筑风格所吸引,红墙灰瓦,飞檐斗拱。雨后的寺院在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映衬下,有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如梦如幻。拐个弯,在大雄宝殿的两侧是一棵棵淡黄色腊梅,莹莹带雨,尽情绽放,让人不禁感受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禅意。我在四祖寺结缘了一本《黄梅禅》的期刊。回家后翻看了一篇净慧长老的大弟子——孤山寺住持明虚大师怀念恩师的文章。其中叙述的多是师徒之间的点滴小事,净慧长老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感人至深。这次游学,我有幸和先生同车,先生和一然老师,还有我,我们一起在五祖寺吃斋饭,我深深地感受到先生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
午餐后,我们来到了期盼已久的东坡赤壁景区。这里是苏轼被贬之地。年少时喜欢读那些伤春悲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词。长大后读“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读出了他身上平凡人的烟火气。被贬黄州后,他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这一词两赋,写于同一年。“大江东去,故国神游。”“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在人生最低谷,苏轼成为了苏东坡。
他温和率性 ,他身上有豪放气、深情气、烟火气,甚至孩子气。他被世人传说为文曲星下凡,是皇帝钦点的宰相。半生浮沉,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此刻都化成了过眼烟云,江水流声,喧嚣散去,浮华落尽。在《后赤壁赋》中,他的每一句里面都在指向生命的本质,让人有一种天地与我同在的自由。他是500年才出现一次的人物,谁能不爱他呢!每个人都需要高山仰止的偶像,不是为了攀登同样的高度,而是让自己有所仰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赋堂,有你的前后《赤壁赋》,那洒脱的文字犹如你的神韵。我隔窗而望,泪水模糊双眼。那窗子里的水是不是你看过的江水?那渡口是不是有你飘飘而去的身影?那系着的一叶小舟是不是在等你月下畅游?
穿过东坡祠,来到东坡雕像处,先生在这里为大家举行了此次游学的最后一次主题分享《大江东去》。正如先生所说:“人生真的就是一场体验,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我们有一天告别人世时,能拿到大道的通行证,圆满自己的生命。否则,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流人物,在时光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一朵浪花而已。是非成败转头空——所以人世间的是非成败都是梦幻泡影,唯有发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大愿,并不折不扣的走上实修之路,我们此生才有希望实现一世解脱到永远的终极使命。”
在黄冈的这一天,负责接待我们的樊导是个热心人,离开东坡赤壁景区,她带着我们参观了黄冈博物馆,接着又参访了安国禅寺。安国禅寺是苏轼在黄州的心灵港湾,是苏轼当年焚香静坐和沐浴的地方,在这里苏轼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感恩所有的圣贤佛菩萨,感恩所有善缘的加持,感恩来到这方圣地。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