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包容组:四朵金花开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编者的话:十二月是平安月,第一组开放包容组共收到12位老师所写的感悟,姓名如下:史一然、董成珍、李姣、王敏、张栩宁、卞俊哲、王文莉、夏芳婷、耿霞芳、王宇、高雪、刘淑德。现在集中推出董成珍、李姣、夏芳婷、耿霞芳四位老师的心得感悟,希望全体同修向他们看齐,珍惜自己在书院大家庭学习的机会,让中华智慧与华夏文明的种子播撒到自己的心田;同时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为其他人做好榜样,担负起“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事业、和谐社会”的责任。】
1、李姣:书院是家
——读胡厥修老师的《我对每月一信的认知转换》有感
又到月末,又到了提交每月一信的时候。周六,小组线下共修时,组长董老师和史老师提醒大家要准备写每月一信了。周一,旁听了示范组的共修,其中也提到了每月一信的事,于是我便开始琢磨这个月写点啥。周二,一早醒来便看到书院公众号推送的胡厥修老师的《我对每月一信的认知转换》,这像是专门为我准备的。胡老师在文中提到先生所说的“写每月一信是对自己当月修身的总结,是自我成长的重要方法,不要关注自己的文章是否发表在书院公众号上。”“我们写感悟文章,不是在参加作文比赛,而是在修身证道。实学实干、实修实证,然后实话实说,就是好文章!” 我也再一次告诉自己,实话实说就好。
胡老师的文中说:“看到书院的卫生间脏了,地面有纸片了,就主动收拾一下。其实还有很多的老师在默默地做着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我就是跟着他们去做,也很乐意去做,就像看到自己家里脏了要去打扫一样,欢欢喜喜地去做。”读到这我忽然很受触动,“就像看到自己家里脏了要去打扫一样”,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平时,在书院,我们都说先生是大家长,也经常称呼来书院的同修为家人,在教室里,看到地面或抽屉里有小弟子丢下的纸团等垃圾我也会去收拾,但我内心却从没想过书院是家。我知道这就是我和其他同修老师的差距。内心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对家的归属感,在潜意识里一直把自己当做书院的访客或者过客,这才是限制我成长的关键啊。
这也让我想起我现在所在的六实共修小组,组内大部分成员都是从第一轮开始参加六实共修的,我在当初进组时就有“插班生”的感觉。虽然各位同修也都待我如家人一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但我总觉得没有真正融入进来。现在想来,是我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搞错了,我在这里又把自己当成了客人而与大家保持了距离。周六线下共修的当晚,一然老师在她的感悟中写到:“……这是我们组这一轮第二次线下共修,时间虽短,但是已经感受到了同修们之前的相亲相爱,像家人们一样。”这才是以书院为家、真正的书院人啊。
想要成为书院人就需要多担当,担当的越多,与之的链接也越深,那样才会更有归属感。付出的越多,成长的也就越快。也正因为此,这个月一然老师推荐我做星评员,这是我第一次做星评员为小组服务,截至目前,一切都很顺利,这得益于其他同修的帮助和支持。文莉老师提前为我做好了相关表格,并根据人员调整情况进行了更新,并把上个月的相关文件发过来供我参考使用;王敏老师作为上个月的星评员更是把她的经验悉数相传,她细致地给我讲解了数据整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甚至包括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复制粘贴等细节操作。而组内的其他同修也都用实际行动为我星评员的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她们每天基本都能按时完成打卡,很少有需要提醒的,提高了我数据整理的效率。
每日对大家感悟与打卡积分的整理,既是完成星评员工作的过程,更是我向她们学习的好机会。从她们的感悟及六实功课里我看到了大家的精进与自律,也看到了一群人一起走的力量,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尤其是对于我来说,更需要这样的一个大家庭的引领和帮扶。担当的越多,链接的越多,也就更有主人翁意识,也才会对这个家产生更多的爱。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所以,从来不是她们需要我,而是我更需要她们,从来不是书院需要我,而是我更需要书院。
开放月祈祷文中写到:“生命与天地的能量通道永远是开放的,能封闭住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在此,特别感恩胡老师的分享,是您的文章点醒了我,让我看到了内心的障碍。“家”一直在那等着我,家人的怀抱时刻向我敞开着。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打开自己,让爱流动起来。
人生路上,有先生引领,我们不再迷茫,有同修为伴,我们不再孤单,而任何时候,你回头,书院就在那儿,家就在那儿。感恩书院,感恩先生,感恩胡厥修老师,感恩一组的同修们,感恩书院所有的家人们!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组成员、启蒙班助教、新闻中心编辑组老师 李姣
。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月10日。】
有一天晚上,我们六实共修一组固定组长史一然老师给我发个微信:“董老师,下个月您来当值班组长吧?”我第二天才看到,诚惶诚恐的感觉。我虽然一直在书院学习,但极少担当,所以我对轮值组长要做哪些事都不知道。这一次史老师让我做轮值组长,我没有推辞。等我打算担当时,张栩宁老师已在群里报名了。史老师让我12月轮值,整个11月,我有点焦虑,但什么也没做,也没学。
我以前都是一边带娃在小区玩一边听小组共修,或者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小组共修,但做轮组长后,我不能再这样了。因为要主持,要倾听每位老师的感悟,还要给出点评。为了能胜任临时组长,我开始和谐家庭关系,做好家务之外,给孩子爸爸说:“我这个月作轮值组长了,需要你的支持。你周日这天晚上不要安排什么事,把孩子带好。”同时也给儿子说:“我这个月做组长了,妈妈需要你的支持。”孩子很明白地点点头。
12月8日,小组第二次共修,又遇到了考题,孩子爸爸同学聚会,中午连着晚上,我一人又带娃又要参加共修,心里忍不住又动气,埋怨孩子爸爸。但埋怨没有用,首先得让儿子支持我,小家伙还挺懂事的,在客厅玩玩具,偶尔有事才到书房找我,我就赶紧关麦,快速处理完儿子的事。当晚的小组共修我收获非常大,史老师点评非常精准有力:在生活中,别人对我们的方式(如遇到语言暴力或是不公平感到委屈时),其实是我允许或是我教会的,是我的行为默许的。这时就需要我们亮底限、设边界!感受到冲突的存在,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补我们的短板。
意识到自己的能量不足,那就更要学习,争取学以致用。12月14日,史老师在家长学堂进行了“学用《道德经》做情绪稳定型父母”的讲座,通过认识情绪、觉察情绪、管理情绪、借助情绪进行自我疗愈与成长的四部分阐释如何做情绪稳定的父母。我学习之后,认识到遇到事情,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每次生气,先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让我这么生气?史老师说愤怒是自己的无能感,对发生事情没办法解决或是需求没被尊重等,史老师给到的方法是学会说“不”,守护边界!各种情绪都给到了相应的本质、渴望、失控感及主导建议和方法!通过在书院的学习,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并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恩史老师的智慧引领!在感恩同修们的大爱扶持!
一次担当,确实成长了很多,我将继续走出小我,争取更多的担当!以前先生总是强调做事才能成长,担当才能增能长慧,终于明白“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在继续,各种考题也不会间断,但有书院这个强大的后盾,就感觉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纵然前路漫漫,我自慢慢向前!有幸来到书院,有幸参加六实,感谢先生和师母创办的彭城书院,使我们有了增能长慧和修身养性的机会,也使我们有了真正心灵的家园。祝福彭城书院的未来蒸蒸日上!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组成员、2023级国学班弟子、启蒙班助教
3、夏芳婷:善心无价
初冬的栖霞山,丹枫如火,层层叠叠,绚烂奔放。如潮的赏景人,满山遍野、热闹喧嚣,而我再次来到栖霞山,只为完成心中所愿,在“了凡问道处”与先贤印心。
踏入“了凡问道处”,清幽静谧的氛围瞬间包裹身心。我情不自禁地顶礼合掌。恭敬前行,走在光影斑驳的圆形石板路上,恍如时光交错。缓步来到袁了凡先生与云谷禅师对坐的雕像前,我才发现,偌大的游览处只有我一个人。我恭敬地伫立在雕像前,深深地鞠躬膜拜,我想是两位先贤感受到了我的虔诚,给了我独自拜谒他们的机会.透过袁了凡先生虔诚专注,聆听教诲的脸和云谷禅师开示、指点迷津的表情,仿佛看到他们从默然无言,相对静坐三日三夜,到渐渐心性相通、惺惺相惜,再到云谷禅师开示袁了凡先生改变命运、书成《了凡四训》,如梦似幻……
书中说,了凡先生17岁时偶遇善于预测命运的孔先生,为他预测的命运都一一成真,因此他认定一切皆已命中注定,从此随遇而安、不思进取。37岁时得云谷禅师开示,深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从此走上了一条改变命运行善积德之路。他第一次发愿要做3000件善事,从发愿到完成,他整整用了十年,我认为无论何事能坚守十年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更何况是件只能做善事的事,否则功过相抵。但是了凡先生做到了,在了凡先生做了3000件善事后,他终于超越了自己的原始命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阅读袁了凡先生的功过格让我明白,功德易积也易失,他的功格中列举:受一横不嗔、任一谤不辨、受一逆耳言、免一应责人、葬一自死畜类等等,每做一项都能累积3个功德。过格中列举:嗔一逆耳言、责一不应责人、播一人恶、见人有忧、心生欢喜等等,每做一项都会减掉三个功德。看到这些我也在心里悄悄为自己打分,看看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心想是不是也给自己准备个功过格,一周或一个月打分一次,嘻嘻! 估计也就想想。由此可见,积善不见得非要积造福一方的大善,生活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帮助、一句温暖的问候,看似微不足道,但点滴善意汇聚起来,便能形成一股磅礴的能量,滋养身心,福泽后代。
不要吝啬每一个小小的善念,因为每一个善念都是一颗种子,都会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改变命运的参天大树。而每一个善念的产生都不是想发就有的,他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地去恶存善,修正行为,需用时才能自然产生。而我遇见的一件事就是佐证:昨天下午看完父亲回家,走过一个小区,看到一位老人身体直直的躺在地上,路上行人来来往往没有人停下脚步,我走到他身边问他情况,他说:不知道怎么就晕倒起不来了,已经躺了十几分钟了,我说我给你叫个救护车,给你家里人打电话。他说不要救护车,也没家里人,就一个女儿也不管她,打电话也不会来。
他接着说“你把我扶起来就行。”我蹲下身子用尽全力也扶不起他,他倒地的地方离一堵墙不远,我说:“我抱着你的上身,你配合我,我们挪到墙边,借助墙壁看能不能把你扶起来。”挪到墙边借助墙壁终于把他扶起来,我问他家在哪里,他说就在前边的楼。我说送他去医院他不同意,让我送他到楼下就行。扶着他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楼下,到了单元门口才知道老人家住二楼,独自一人居住,快80岁了。凭我的体力是无法把他送上楼的,正不知所措时,看到一位大姐下楼,问她认识这位老人吗?她说不认识,我说你能不能帮忙把这位老人家送上楼,她起先有些犹豫,我赶紧告诉她我也不认识他,看他倒在地上走不了,帮他回家。就这样我们两人,她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托着把他送到家中,安顿到床上才放心离开。
回到家中我告诉爱人刚才遇到的事情,他第一反应就是:“你真胆大,人家要是讹上你,你该怎么办。你不知道有多少老人都是这样讹人的?来来往往的人都不敢扶,就你能。”我说:“这不是没有被讹上吗?还满口的感谢,世上还是好人多。”爱人的反应应该是现在多数人的反映,否则也不会出现在我扶不起老人时,两个年轻人都视而不见地走过,没有人伸出援手。都怕惹祸上身而背离了救人于危难的初心。
同时我也在想,如果不是这两年在书院,跟着先生学习《道德经》,做六实,我还会做这样的选择吗?我不能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扎根书院,跟着先生、跟着同修,抱一精进、修行悟道,直到成为道、成为光、成为无限的可能。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命虽苦,修则定改!只要坚持做、一直做,相信我可以,我们都可以达成所愿!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 夏芳婷。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月10日】
4、耿霞芳:学会自律
这个学期一开始分工安排我就是A岗播放PPT。一开始的几次我都是心怀敬畏地看待这个岗位,每个周六都按时到场开启电脑音响为大家服务。每次最后播放黄帝颂行礼的时候,我都是很开心自己又无我利他地完成了一次增能长慧的任务,心里充满了无限感恩。感恩书院提供我这样的机会。真的正如大家所说的“不是书院需要我,而是我需要书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日常工作与家庭生活琐事的影响,我的状态逐渐向下走了。有一次我知道了下午播放PPT的岗位还有其他老师也可以。我内在紧张的弦似乎松动了一下,随之而来的念也开始不坚定了。因为自己的统筹能力和思想上的懈怠导致每次带孩子去书院都是很着急赶路的,心里就有个声音说“你可以有时让其他老师做这个事情啊。”然后这个念就主导了我的行为,真是正念带来正能量,负念带来负能量。
不可否认有时候确实是孩子学校有事我必须要请假,但是此后几次我真的就是每次都迟到,有时候甚至给自己找借口把义工名言“有人担当我协助,无人担当我上前”都用上了。此刻我照见了我内在的那个懒惰魔,正如先生所说做才能有能量,生命的能量在做事中累积。我却开始偷懒了,亲身体验了没有历事就不能炼心。而且我也真切感受到了我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读经打卡也不能坚持了。
先生的这段话再次让我醍醐灌顶,想想自己在每天跟着大群做六实的这件事经常自律不够,在每天学会止语和好好说话的践行中自律不了……这是空转了多少个岁月,我有点不寒而栗。当然以上这些我都看见了自己的不足,我也不是要把我自己批判的体无完肤,通过书写,我是要从这些当中看见过去的自己,然后更加努力精进地觉察自己,改过自己,做好当下的自己。相信跟着先生,跟着书院,跟着我们开放包容组,我一定会越来越好。
感恩所有的发生,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组成员、2022级国学班弟子、家长学堂义工、子衿学堂弟子
耿霞芳。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