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文章:书院与孩子和我

(2025-01-11 19:10:08)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重磅文章:书院与孩子和我

 在彭城书院学习的经历,让我时时心存感恩。有时觉得十分幸运。起初,我带着孩子走进书院,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然而,我未曾料到的是,这一场学习之旅,不仅帮助孩子把握住了珍贵的启蒙阶段,也成了我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的旅程。

一、孩子与书院

我的孩子在2岁半就进入书院附属明德早教了,后来上了明德国学幼儿园。在这最宝贵的4年时间里,她在大爱的老师们的关爱与引领下,每天都与经典相伴,改变和进步非常大,为后来的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始的时候,早教的老师带她读经典,她根本坐不住,喜欢随处闲逛并且还喜欢给老师做鬼脸。其实当时作为家长我内心是有点焦急和不好意思的,但是老师们非常有耐心和爱心还安慰我。明德的老师是我见过最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老师。在老师们爱的滋养下,孩子茁壮成长,每天早晨和放学前都会安排经典诵读,学习的环境用中式的美学和中华的经典时时熏陶孩子们眼耳鼻舌身意,滋养他们的灵性和智慧。

在明德大家庭4年多的时间里,孩子先后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论语》《中庸》《道德经》《孝经》《黄帝内经》(选)《朱子治家格言》等等经典。这些圣贤智慧像种子一样种在了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我相信在适当的时候它一定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为孩子遮蔽风雨。

孩子接受圣贤教育之后,最明显的特征是我们并没有刻意教她识字,但是在5岁的时候已经完全可以独立自主阅读,并且对阅读书籍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我就趁此机会,结合和她所学到的经典给她买一些成语故事,历史传说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孩子对每一个新字的兴奋,对每一个故事的投入。她独立阅读,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不仅增加了她的识字量,更重要的是,她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智慧的火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今年9月份的时候上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孩子就开心地回家告诉我,老师表扬她了,因为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除了她都不认识。老师专门表扬了她,孩子很开心。从那以后,班里的领读活动,孩子都会主动承担。有一次放学,孩子和班里的同学告别,同学叫出了她的名字。有家长就很惊奇地问我:“你就是王奕雯的妈妈?太羡慕您和孩子了。班主任说您孩子识字量很大”。说实话,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很开心的,虚荣心得到了小小的满足。平时我也不怎么在家长群里讲话,但我也深知这一切的根源,源于书院,源于这些年孩子在明德大家庭里接受的经典教育。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我们都是智慧的家长,给孩子们选择了诵读中华经典这条路。读经书在低年龄段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在高年级段可以提前培养孩子们文言文语感,增加他们对古文的理解力,更重要的是点燃他们的慧命之灯!

二、我与书院

与此同时,我在书院有了最重要的两个收获:一个是找到自己的热爱;一个是有了自我觉知力。孩子在书院学习的同时,我也在书院参加了周末的子衿学堂,总共参加了3期。在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了兴趣爱好——中式插花。这种艺术形式让我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这个兴趣爱好赋予我定与静的能力,这种定与静的能力让我感受到了内在的觉知力。后来我复盘了一下,每当在生活于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即将起负面情绪时,我总是能一时间觉知自己。这个时候我就采用一些方法让我能平静下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对于我来说,抄经书,插花,可以让我平定下来。这是第一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然后在平静的时候我就会向内询问,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的时候脑子里会自然而然蹦出答案,真的很神奇。但是我知道原因,是这几年我和孩子在书院学习,一起读经典,连接上了经典的智慧。人在情绪激动或者是无名状态下是感受不到这些智慧的,人不读经典也是很难感受到这些智慧的。古人曾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仿佛能稍稍体会到其中的奥义。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意识到,亲子关系的融洽,不仅需要爱,更需要理解与沟通。这种觉知力在我和孩子相处中仿佛一盏明灯照破迷雾。

三、我与孩子

先生常说“孩子不用管,全靠父母德信感”。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作为家长的优点和不足。我看到她在成长,我也在成长。记得有一次,孩子写作业慢了,我当时恶狠狠地盯着她,孩子突然愣了一下,然后眼睛红了。我正想训斥她不要哭泣,突然间就意识到是我自己起了情绪,然后我就对她说:“妈妈现在在生气,妈妈需要时间静一静。”当我平复安定下来以后,我内观自己,询问自己生气的原因。脑子里突然浮现出自己在十几岁时写的一篇日记。

十几年前的日记,仿佛昨天一般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日记上面写道:“爸爸——您是我的父亲,为什么用那么冷冰冰的眼睛看着我?”我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十几年前那个内心受伤的小孩一直在我身上未曾离去。我的孩子和我之间的冲突,正映照了我原本的伤痛。我看着眼前的孩子,仿佛看到原本委屈自己。我用力抱着她,像抱着小时候的自己,对她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说:“对不起,妈妈以前从爷爷那里受到的委屈没注意转移到了你的身上。你和妈妈一起改正这种不好的交流方式好吗?”孩子就不哭了,她温柔地摸一摸我的脸。但是我却泪流满面。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自觉地带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秉性与习气。我们的家族也是。每一次冲突矛盾的背后,其实都蕴含着曾经的那个伤痛的自己。但同时也是我们自我察觉,自我救赎,自我疗愈的机会。扭转习气,就是改命的开始。用现在这个觉醒的、努力的、勤奋的、善良的自己,来疗愈过去那个受伤的自己。

自那以后,我发现心底对父亲隐隐约约的埋怨里少了很多。和父亲的关系融洽了。我才知道,不管子女表面做得多么好,内心深处的怨怼父母其实是能感受到的。由此看来 ,与其说是我作为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如说孩子是一面镜子,印证着过去的自己,照亮了未来的我。我意识到,父母的进步是孩子进步的基石。当我开始学习新事物,追求个人兴趣时,孩子也受到了正面的影响。她看到我努力学习,也更加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学习中。

在彭城书院的学习与成长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重塑。最后,我要感谢书院以及在书院经历的一切。祝愿书院越来越好,祝愿在座的各位四时吉祥,增福长慧。在结束发言之际,我想用一首诗作为对我自己的鼓励,并且送给在座的诸位: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本文为彭城书院第70期国学启蒙童蒙养正2班王奕雯家长在结业典礼上的发言稿。作者也是书院家长学堂义工、子衿学堂弟子、花道研修中心成员 陆纯纯。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