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心之难在慎独

(2024-11-09 11:37:22)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养心之难在慎独

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是面对自己赤裸裸的灵魂,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在现实生活里,独处是检验一个人修身程度的尺子,而我在这根尺子的丈量下,屡次被映照出负面的自己,通过反复被清理,反复才有了走向慎独的勇气。虽然距离慎独境界依旧还很远很远,但是却无比坚定自己要修慎独的决心。

10月19日,正逢忙碌的周六,那天白天我和儿子进行了一整天手语舞节目的排练,下午节目排练结束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我心里着急的事情是:汉风先生此次来南通传道授业我们分院的公众号相关报道还没有起稿和排版于是排练一结束就开始打开电脑,忙活起了编辑工作。这时候儿子跑到我身边,跟我说想留在书院吃饭不想回家吃饭。意识到还有晚饭需要考虑,考虑自己方便,便随即答应了孩子。没一会,看见我爱人给我发了很多微信,我一看消息,他拍了自己在家里做饭菜图片,说大餐已做好,就等我们回来。我回了电话说今晚上不回来吃饭了,还把里有归结到儿子那里,其实心里是想给自己争取一点集中编辑的时间。

这时,他说了句“你们都不回来吃饭了,我做饭的意义是什么呢?”听了这句话瞬间起了情绪,就在电话里蛮横地跟他争辩着,怪他做饭不提前打招呼。恰好我们的沟通海燕姐无意间听到了。她等人群散尽,走到我身边,跟我了解了真实情况,然后就这件事情对我进行了很直接的批评。她说您爱人满心欢喜地准备了饭菜,之所以没告诉,是想给一个惊喜,不料得到如此的回应。当时我没有说话,盯着电脑屏幕,瞬间看见了自己平时人前一副温婉,转身就一秒露出爪牙的真实模样,脸庞火辣辣心里满是羞愧。

我们的大家长汉风先生说,修行家庭及生活是合一的,而不是非此即彼,割裂对立的。先生举例说,到了应该做饭的时候,你因读经而不去做饭,这就是不合道的做法。如果把功课作为一种作业来完成,那么这些功课就没有任何意义,反而障碍了成长。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因为赶稿子而滋生出不和谐的心态,这明显偏离了修行轨道,是修慎独的反面教材。

记得之前某个中午,跟着海燕姐在书院的木屋进行静坐,阳光暖洋洋地透过门窗散落在屋子里静坐没一会,我便打盹睡着了,一个趔趄把自己惊醒。静坐结束后,海燕姐还是一如既往语重心长地阐释静坐的重要性,以及静坐最好是在一天固定的时间,日复一日地去坚持。我想了想,自己除了在书院能够完整静坐45分钟以外,在家里大部分时间没有等到音乐结束的。包括早上的共修,也没有严格要求过自己,经常会忽略静坐环节,有时候因为懈怠只能参加一半的养生运动,甚至有时就任由自己睡过去。海燕姐反反复复地说倪老师和江老师坚持参与早上共修后的真实改变,我知道她是想通过简单的话语反复地说,不断引领走上真正自省之路。

忽然便想到了海燕姐一两个月前对我说的几句话“娟娟,你虽然事情做得多,但是生命状态变化并不是很明显,期待下一个改变就是你!当时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生命状态没有绽放的原因在哪里了,我的修行没有落实到实处这个实处不是表面功夫,不是面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寻求夸赞的,而是真实不虚内在修炼落到实处就是认认真真把一项功课都做到位,把无聊的时间都拿来做功课围绕自己这颗游离躁动的心,而展开的慎独之旅。

10月29日午饭后,正巧凤春老师开会经过书院,她来跟我们交流时说“娟娟现在日志能做到开放自己了”。我当天特意打开自己手机备忘录翻了翻,看见前些月份的日志,的确之前大部分日志还停留在写给别人看的层面,在意措辞,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自己有了撕面具的勇气了,每日日志也不再成为负担,只管流淌着真实,好像无形中慢慢开始过度到写给自己的心看了。

对此,我内心十分欢喜,我知道我是真正的开始打开自己了。这与这段时间浸泡在书院,有很大关系在书院里,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他们有人煮饭,有人洗碗,有人上课,大家忙前忙后的付出,不断地感染着我。这里一直坚定走在慎独路上的罗马夫妇他们无论是扫地做饭、读书练字、吟诗上课……都让我感受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力量我非常笃定,只要走进书院,那一天的时间分秒都不会空转也提升了自己修行慎独的能量。

浸泡于书院的这些日子里,我慢慢地精进着每日功课,安住于手头的事情,把事情一项一项完成。不在人前的时候,也能静下来和自己相处,享受着读经练字的自我修行,也欢喜于书院的教学和公众号的编辑服务。这才有了我现在初见成效的自我改变。

先生说,在修行路上,最难就是养心,养心又难在慎独在迈向慎独的路上,无论何时,都要坚守本心,做到慎独不自欺。我会坚定不移地去听话照做:实学实干、实修实证,实话实说。我相信,只要精进抱一,我一定能解决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实现生命状态的美丽绽放。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公益国学启蒙班教师 黄娟娟。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11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